90年代本地球壇處於小陽春時期,一線華將月入可達4、5萬元,就算二線球員亦有兩至3萬,可惜隨着球市不景,球員年年減薪;而南華近年大搞,大部份球員薪金總算止跌回升,只是能賺取3萬元以上月薪的球員屬少數,加上聯同通脹計,整體薪酬水平實難與90年代相比。
黃鎮宇朱兆基開時裝店
由於球員生涯短暫、收入不多,這代球員普遍會較早部署將來掛靴後的去向,好些早已計劃退休後向商界發展;像黃鎮宇及朱兆基這對同期的體院師兄弟,數年前已在澳門合資開二手時裝店,目前生意已上軌道,黃鎮宇更另與友人合資經營愛爾蘭瘋薯。此外,季中以外援薪酬、由流浪重投南華的港隊中堅陳偉豪,已考取地產經紀牌照,為日後掛靴鋪定後路。
至於年輕一代球員為保障將來,更索性拿到大學學位才全職踢波,像大埔隊長陳旭智在科大畢業後才專注足球事業。南華港隊守門員葉鴻輝、大中中場葉頌朗及天水圍飛馬的中場陳銘剛,同樣是邊讀書邊踢波。另外,不少港甲球員已考取教練牌照,以便日後掛靴可以教波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