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星伴月?同月餅有無關?」當然無,這是一個天文現象。四粒行星,與月亮走得近時,就形成這個罕有的天文現象。四星伴月雖然沒有流星雨那麼璀璨,但要觀察它卻很簡單:5月1日凌晨5點,面向東方,微微昂首,毋須天文望遠鏡就會見到!
記者:何兆彬
攝影:譚盈傑(天文圖片由天文匯提供)
Model:[email protected]
夜景模式也影到
「四星伴月,就是四粒行星加上月球聚埋一齊。」天文組織「天文匯」( http://www.astronomy.idv.hk)主席彭栩怡(Huey)解釋:「由於行星會行,行星與行星之間,加上月球,自然無時無刻都在不同位置,而每隔數年就有一次眾星伴月,例如去年有三星伴月,今年就有四星,當然,星越多就好似六合彩咁,聚埋的機會越低!所謂的四星伴月,沒有一個很嚴格的定義,指定它們要在多近的距離內才算是伴月,但一般在10度以內,5度就很不錯了。」5度點計呢?Huey用手握成拳頭,伸直單手,微微向上,「這大概是10度,如果我將手一直向上舉,舉到垂直地面,就是90度了。這次四星伴月,大概出現在香港東面天空的5度,5度有多高呢?大概等於你在灣仔會展中心,看着尖沙嘴碼頭的鐘樓,角度很微小。」
據Huey解釋,由於五大行星都很光亮,再加上月球的亮度,對天文發燒友來說實在很吸引,至於一般市民,也可當作是天文學的入門課。「理論上,全香港哪一區,只要沒有遮擋,都能看得到的,加上四星伴月用肉眼就看得到,毋須使用天文望遠鏡,帶個一般的雙筒望遠鏡效果也不錯!所以人人都可參與。當然,要看得清楚,有幾個地方是不錯的,例如小西灣海旁、石澳,或尖沙嘴太空館外,另外大學站至大埔一帶,望向吐露港公路──都可直接看到香港東面天空的。」觀看未夠喉,還可以影相,「拍攝四星伴月很簡單,只要一部DSLR(單鏡反光式攝影機,不超過105mm長的鏡頭)、一個三腳架,Shutter繩有就更好,那就成了。拍攝時把光圈開到最大,ISO調到400-800度,然後拍5-10秒,那一般都會成功的。若沒有DSLR,連光圈是甚麼都不懂,那開夜景模式大概也拍得到的。」
天文是藝術
迷天文多年,更與同道創辦「天文匯」,Huey說:「其實與喜歡攝影的朋友一樣,我把它當作是興趣,如同藝術一樣去欣賞,天文的變化十分多,觀星的過程很舒服,也很震撼!很多人愛看煙花,但煙花是人工的星光,世上沒有東西比天然星光更漂亮!」他補充,創辦天文組織也是想辦些與科普有關的活動,例如帶學生去看天文現象。
Huey從小就開始觀星,86年因為哈雷彗星現象,父親替他找來一個天文組織入會表格,「跟了人去睇,但那一次期望大,反而不厲害。有時沒有期望的,反而突然很厲害,例如3年前有一粒彗星,本來要用12吋口徑的天文望遠鏡才看到,但有一天上網,看到它爆炸了,亮度升了100萬倍,當天我剛好在太空館外,發現只要用肉眼就可以看到了!」
最厲害一次,是98年的流星雨前一晚,「本來預告了是98年11月18日,但我們一看天氣報告,說冷鋒在那一晚到,都很失望,因為冷鋒到雲會多,就看得不清楚了。於是一班朋友決定早一晚去博吓啦,誰知道那晚發生『火流星暴』,全晚500多粒流星,不算多,但有一半以上的亮度好像開了閃燈一樣。這一晚前,連天文學家都預計不到。」
認星入門課
從前Huey還可到處帶人看星,而天文入門課,本來就是認星,例如認星座:這是獵戶座云云,但因為香港的獨特環境,加上光污染太厲害了,連天文入門課也得改內容,「如今要清楚看到星的地方,一是大嶼山南部,二是萬宜水庫,三是長洲。但近年我帶學生去到,常撞正天氣欠佳,結果看不清楚。學生常說:「哎呀,我認唔到呀!」他只好改動課程:一,帶學生影月球,「我會教他們用webcam改動,加個adaptor,然後裝在相機上,拍一條AVI短片,最後用軟件把它變成一張相片,看清楚月球表面。」二,帶大家拍太陽,「例如太陽的火燄,名喚『日珥』,或者拍攝太陽黑子,都只要用濾光鏡幫助,就拍得到了。」三,帶團看天文現象,也就是例如四星伴月這些,逢幾年一次的。
觀看地點
四星伴月小資料
日期:5月1日凌晨約5時(天亮前)
觀看星體:月亮、火星、金星、水星、木星
維持時間:天亮時間約在5時45分,天亮後就看不到了,5月2日月亮移位了,只看到四星滙聚
地點:香港東面往天空看,只要沒有遮擋就看得到
觀測方法:肉眼、或7-20倍雙筒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