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國際藝術品拍賣會,不時有中國人出手闊綽成話題,但風光背後,中國買家拖數情況也越來越普遍。有人猜測北京不滿西方把搶來的中國文物拍賣,故意派人搞破壞。
最矚目的一次,是前年佳士得拍賣圓明園的鼠首和兔首銅像,由中國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顧問蔡銘超天價投得,但他事後以「愛國」為由,拒絕付款,更指佳士得拍賣贓物,應承擔後果。事件令拍賣行引以為鑑,專家指北京以這方法減少文物被拍賣可能有效。
除了有政治動機的流拍事件外,也跟內地銀行系統麻煩、調動大筆資金很複雜有關。為減輕花錢費時追數的損失,有拍賣行規定買家要付按金始可參加競投,但有了保障,卻損害生意,蘇富比最近一場拍賣會要買家付390萬港元按金,或嚇走或得罪了不少可能買家,結果三成拍賣品無法成交。
美國《新聞周刊》/《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