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不敬,相對去年李小龍的70歲冥壽,人人爭相為他立碑拍傳,而曾被譽為世界五大導演之一的胡金銓,今年79歲冥壽似乎被徹底遺忘,跟他對電影圈所作的貢獻有點不成正比,更諷刺的是當年他去世後,留下一箱箱甚具保留價值的文稿、畫作及電影材料,香港電影資料館並未加以保存整理,反而被送到台灣安置。可幸年初推出兩本收錄了胡金銓隨筆的書,解封了一代武俠大導的閱歷感受,讓影迷可一窺他內心的武俠世界。 撰文:何永寧
胡金銓在他的隨筆中曾提及,當有人問自己何許人時,他會不由自主的說:「就算香港吧。」
一個以香港人自居的導演97年不幸去世,留下14箱遺物,當中包括劇本、繪圖、戲服,以及珍藏的書籍。不過當時香港電影資料館卻拒絕接收,物品輾轉流落到台灣電影資料館收藏,稍後會運到美國麻省舉行胡金銓誕生80周年紀念展覽。跟胡金銓自合作電影《大醉俠》後便結成好朋友,更負責處理導演遺物的鄭佩佩早前接受訪問,她說:「嗰時資料館解釋話因為剛成立,所以冇地方處理咁大量物品,反而台灣話好有興趣。大多係導演畫嘅字畫同漫畫,漫畫係畫嚟拍戲。今年4月29日係導演79歲冥壽,所以幫佢搞咗個80周年紀念展。」
衝破傳統概念
佩佩姐回想當年自己的成名作《大》片,同時亦是胡金銓為武俠電影開創新時代,她說:「之前嘅武俠片仲係粵劇北派武打概念,鏡頭擺定等你打,一啲都唔真實,胡金銓係第一個識利用鏡頭剪接去講故事,跳彈床、真打都係《大》片嗰時開創。」但此片就曾險些被邵逸夫一把火燒掉,佩佩姐笑說:「當年拍嘅片要好華麗,我哋個個啲衫好平民,我仲成個男仔頭。六叔覺得套片咁唔收得,所以不如燒咗佢算嘞。」最後胡金銓妥協,在戲中加了十個女兵,作用純為養眼才勉強過了六叔那關。但電影一出即大賣,東南亞對這種前所未見的武俠片趨之若鶩。
胡金銓再接再厲拍攝的《俠女》、《龍門客棧》等電影更殺入歐洲的康城、威尼斯及柏林等影展,以目前的用語即衝出亞洲,同時就奠定了徐楓女俠的形象、開啟了張艾嘉擔任導演的門徑,鄭佩佩說:「徐楓自己都講冇胡導演就冇佢,當然胡導有佢嘅缺點,佢唔曉同老闆溝通,脾性較文人同藝術家,好多時為質素令到作品超支。」
打造竹林傳奇
自幼習國畫的胡金銓拍攝電影的畫面構圖甚有中國山水畫意境,他對電影的貢獻毋庸置疑,佩佩姐說:「佢開創咗武俠電影面貌,好似李安導演《卧虎藏龍》經典嘅竹林戲,都係向《俠女》致敬。仲有我喺《卧》片裏面嘅碧眼狐狸,都好有當年胡導江湖人物嘅影子。」其實,當年胡導臨終前已有一部劇本構思開拍,連投資者亦安排好,鄭佩佩帶點無奈說:「吳宇森幫佢搵咗人投資,部戲就係《華工血淚史》,導演本來諗住去台灣做完心臟通波仔手術之後開工,點知出咗事。佢結拜兄弟李翰祥早一年年尾走,佢就跟住嘅年頭去。」目前胡導安葬在美國玫瑰崗,鄭佩佩說:「塊地係吳宇森買嘅,佢諗住第時自己百年歸老之後可以同亦師亦友嘅胡導葬喺一齊。」
部份資料來源:《胡金銓隨筆》、《胡金銓談電影》
經典重溫
一代武俠大導胡金銓踏足影壇之路崎嶇迂迴,他初入邵氏任演員,曾在李翰祥執導的《江山美人》中與當紅明星林黛及趙雷合作,扮演大牛哥,後兼任編劇及助導,1966年憑執導《大醉俠》開創武俠片新紀元,成就不少經典電影。
人物誌:闖入武俠世界
胡金銓(1932-1997)祖籍河北,於北京出生及度過童年,17歲來港,自幼學習國畫,因而有機會進身影圈。除繪畫外他亦鍾愛中國古典文學、書畫、京劇。對老舍的研究更非常深入,曾著有《老舍和他的作品》。
著名武俠小說家「還珠樓主」,是帶胡金銓闖入武俠世界的啟蒙老師,在胡金銓少年時,樓主是胡家的常客,每當酒醉飯飽,樓主都會侃侃而談他的武俠世界,自此胡金銓便跟武俠二字結下不解緣。
獲選世界五大導
胡金銓的成名作《大醉俠》開拓武俠片新領域,他的作品更進軍歐洲三大影展,曾在28屆康城影展中獲獎。於78年被英國國際電影年鑑選為年度世界五大導演。入行後跟識於微時的李翰祥等七位志同道合朋友結拜為兄弟,戲稱「七大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