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條通往離島某遊樂場的行人路,揭露七個政府部門「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卸責文化。申訴專員公署指出,多名市民先後向七個政府部門投訴該行人路路陷積水,相關部門卻將個案拋來拋去,結果花近一年半時間,才解決事件。申訴專員黎年炮轟,原本小事一樁,應很快解決,有關部門卻敷衍應對,無積極主動處理市民投訴,有損政府形象,其中以康文署責任最大。 記者:謝明明
申訴專員公署指出,多名市民自09年3月至去年8月期間,先後向地政總署、渠務署、政府1823熱線、民政事務總署、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路政署,以及食物環境衞生署共七個部門投訴,指通往某遊樂場外的行人路每逢下雨就會水浸。申訴署不肯公開遊樂場地點,但據本報了解位於離島。
公署發現,個案先後轉介上述部門,各部門卻未有妥善跟進,不願承擔維修責任,將個案「拋來拋去」,令投訴人非常不滿。直至地政總署發現該條路屬康文署管轄範圍,康文署才於去年8月完成維修工程,結果共花一年半時間才解決。
康文署拖延處理
申訴專員黎年昨在記者會批評涉事部門,地政總署處理投訴及核實工作疏漏馬虎;康文署誤解撥地條款;渠務署就錯誤放置檔案,造成延誤;民政事務總署解決地區問題欠積極主動;1823熱線中心處理跨部門投訴欠缺效率。他更批評康文署是今次事件的始作俑者,「佢應該一早發現水浸問題,應該自動自覺解決,但佢冇咁做,等到有市民投訴,佢又冇徹查清楚,拖延處理,所以佢應該要負最大責任」。
黎年指出,此個案反映部門抱着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冇切實考慮市民需要,有損政府形象,「有咩事就卸責,先推隻鑊畀人,唔想揹上身」。公署建議改善處理投訴的程序,以及加強職員培訓。
康文署接納申訴專員建議,並就延誤處理有關道路維修表示歉意,承諾加強對員工指引,提醒他們日後處理同類投訴時,須主動與相關部門緊密聯繫並積極跟進,以早日妥善處理。地政總署回應稱,會不時檢討檔案管理系統與程序,又會適時就處理投訴的程序和手法向職員作指引。
申訴專員公署評論處理行人路維修七部門
部門:效率促進組轄下1823電話中心
申訴專員公署評論:未有參詳資料庫,只根據投訴人資料估算負責維修部門
部門:地政總署
申訴專員公署評論:未全面理解個案,草率建議將個案轉介路政署及民政總署;未查核清楚土地紀錄,處理疏漏馬虎
部門:康文署
申訴專員公署評論:無主動解決路陷和積水問題,亦無徹底翻查撥地紀錄,是導致延誤處理主因
部門:渠務署
申訴專員公署評論:將個案誤置一個多月,才轉介其他部門,需負部份責任
部門:民政總署
申訴專員公署評論:未有主動聯絡相關部門解決問題,欠缺積極主動
部門:路政署
申訴專員公署評論:按既定程序和指引跟進投訴,投訴不成立
部門:食物環境衞生署
申訴專員公署評論:按照既定指引和程序清理積水,投訴不成立
資料來源:申訴專員公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