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上有一個「台灣升學」的廣告,上有「師大僑生先修部」字樣。
今時今日,看到「僑生」這個名稱,頓有時光倒流之感,幾疑那個招生廣告是件古董。
幾十年前,「僑生」是個很矜貴的名稱,無論在大陸還是台灣,一說「僑生」,就是被重視和呵護的對象。
海外學子,回國讀書,頭上就多了一圈「愛國」的光環。這也是中國才有的事情,何曾見過一個生在英國的美國青年,回到美國讀書而受到如此重視的。
在中國人的概念裏,逢華僑,必愛國,在海外是「愛國華僑」,回到祖國,那就更是愛國愛得不得了了,猶如爹媽尋回了失散的子女一樣,必要加倍呵護才是。
那時候,兩岸政府都爭取華僑「愛國」,其實愛來愛去不過是希望海外華人都擁護自己這一方政府。除了政治聲勢,還因為「華僑」都比「國人」有錢,一愛國,便出錢出力,很多頭腦簡單又發熱的財神爺。
時至今日,「愛國華僑」在中國大陸已沒什麼人提了,「華僑」不吃香已有三十年,更遑論「僑生」,現在恐怕連這個名稱都沒有了。
反倒是台灣,今天居然還在費心打「僑生」的主意,並在香港招生,將香港列為「海外」,聽起來,就「古意盎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