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給力:amanandapan. 牛津經典

文化給力:amanandapan. 牛津經典

「學英文,一定要識查字典!」中學英文老師如是說,於是把那本紅色封面的牛津字典珍而重之。牛津是甚麼?那時只知道牛津是英國名牌大學,又同時是名牌字典的出版社,兩者有沒有關係?不曉得。再後來,逛書店,看到香港印刷最精美的一間中文書出版社,出董橋出陳冠中出韓寒的,又叫牛津。原來香港牛津出版社50年了,原來,都是同一回事。

記者:何兆彬
攝影:陳陶鈞

香港牛津50年

「英國牛津出版社,其實是牛津大學的一個部門,出版社營運如果有賺,會用作大學的慈善、獎學金,或學術研究之用,牛津每年都會邀請300個外國學生到大學讀碩士/博士班,對牛津來說,賺錢不是出版社首要目的。另外,在牛津出版也有步驟,例如要寫清楚出版目的,再由兩個不同部門的獨立學者審評,才可以出版。」牛津大學出版社副區域董事總經理兼市務總監麥嘉隆說。記者問:那是不是董橋、韓寒出書,都得由學者審評?「部份書是用一籃子來申請的。但一般牛津出版,都得經過審評。」
香港牛津又如何?「香港牛津可以賺錢,但賺了要給總公司,因此也不以賺錢為唯一目的。香港牛津1961年創辦,歷史就剛好50年,所以辦了這個展覽。」多年來,香港牛津不斷擴張,六十年代開始引入馬來西亞的教材做成教科書,「50歲以上的朋友,都會記得"amanandapan"這一句英文教材,那就是源自馬來西亞的教材。」81年起做英漢字典,92年起印製「中文學術及普及出版」,84年開始以「啟思」的名義出中文教材及教科書,最近再辦稱為RWI的英語課程教材。香港牛津辦公室共260人,規模可不小。在牛津做了八年的麥嘉隆說:「英國方面對我們沒甚麼要求,最好就不要問總公司拿錢啦,還好至今也沒有。」

■展覽模仿製作《牛津大詞典》的情景,麥嘉隆說,當年用來存放編輯及民間提供的資料的文件格達5,000個!「起初就是像中藥百子櫃般,用人手分類!」

■牛津推出的「averyshortintroduction」,用短小篇幅講巨大題目,包括全球化、佛洛依德、死海古卷等。

■另一邊,不死名著。

■近年出的中文書越出越靚。問:點解韓寒《飄流中國》初印黃色,第二版印綠?「因為編輯都用了罕有材料去印,第二版時發現沒貨了!」

1611年KingJames聖經

是次展覽,特別由英國牛津運來不少藏品,重點之一是1611年印製的KingJames版聖經,迄今已400年歷史。撰寫不少英文寫作文章的作家林沛理:「這本聖經,其實對後世的英文影響好大,因為聖經本是由希伯來文繙譯的,過去繙譯的版本不是人人看得明,你要明白,那是1611年,英文寫法與今日很不同。」由於不夠平民化,1604年英皇詹姆斯委任約50位德高望重的學者,將聖經譯成可供百姓在教會裏誦讀的文本,「結果KingJames版本的流行,好影響到後世英文的發展,裏面共有257個慣用語,一直沿用到現在,例如"Nothingnewunderthesun"(太陽底下無新事)、"Lettherebelight"(要有光)、"Saltoftheearth"(社會棟樑)等。」林沛理:「這其實對香港人很有啟發。近日有研究報告說港人說英文的比率下降了,我們學英文都學得不好,那是因為英文跟港人的生活脫了節,我們在生活上都沒有用到英文。你去問一問英文好的人,其實他們都是把英語融入了生活之中,例如聽英文歌、看英文雜誌、電影等。」

■400年前的KingJames聖經,連字體與今天也大異其趣。「聖經舊約有39章,新約有27章。上面APOCRYPHA的意思是指『次經』,當年這版本最特別,是收錄了正經以外的次經作參考。」

■400周年新版《英皇詹姆斯欽定本聖經》,設計上盡量跟原著,改正了當年一些錯誤,統一了串法、大小楷及斜體等,正運往香港發售。

■1917年出版的阿拉伯語《聖經》。

■1839、1849年《公禱書》+《聖經》boxset,以硬盒精製,真係不論居家旅行定返教堂,都係上品。

■展品之一:約1850年,牛津出版社託印刷商購入一盒木製中文活字,據知內容是與聖經有關。

1919年反精英「維基」巨典

展覽另一重點,是兩本1919年製成的牛津英語大詞典。牛津字典之所以如此聞名於世,就是來自這典故,林沛理:「在這之前,曾有一人叫SamuelJohnson以一人之力,寫成英語字典,但牛津字典則採用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寫法,他們是一班牛津大學的學者,但卻像今日維基(wikipedia)做法一樣,用了71年時間,向民間收集紙條,由市民提供字義的解釋,再由學者鑑定、修訂,結果編訂成12巨冊《牛津英語大詞典》,這是個好民主的做法,使用了人民力量!它不是prescriptive(規定)的,告訴你這個字怎用,而是descriptive(描述性)的,收集了各種民間用法,而不是由知識分子壟斷知識,在字義上,沒有所謂對錯。這正如幾年前的正音爭論,何文匯等人說:『哦,香港人你這個字這個讀音是不對的!』你會問:怎樣是一個香港人?有人可能答,講廣東話的,但香港人的廣東話與廣州人的又不同了。咁點解周星馳『無厘頭』咁受歡迎?就是因為香港人先明白。例如問你,『經典』何解?香港人會話:『呢次真係好經典呀!』經典在此,是好厲害的意思,用法上與本來的意義不同了。所以牛津當年竟然收集民間字義的做法,其實是一種反精英主義。」
這令林沛理想到,怎樣提升香港人英語水平,「應該要弄一本普及的英文讀物,讓港人隨時都會讀到的。近年紙本字典銷量下跌,林沛理說:「單單用網頁的字典功能是不夠的,其中記載的可能只有字的一個意思,但字典不只記意思,還講到人們怎樣生活。」麥嘉隆補充,紙本字典的銷量實際是在下降之中,但此消彼長,電子版的需求增加了,他們正準備推出各種字典Apps。

■當年小市民寄給牛津出版社的紙條。

■1919年《牛津大詞典》的印刷銅板,好精細,且沒有使用活式字粒!

■1919年製成的牛津英語大詞典。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50周年展覽「穿梭古今經.典」

日期:即日起至5月2日
時間:12nn-10pm
地點:沙田新城市廣場3期1樓天幕長廊
查詢:2516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