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尖:十二年 - 毛尖

毛尖:十二年 - 毛尖

十二年之後,張一白為當年偶像劇《將愛情進行到底》拍了一個電影版續集。老友梅開二度,來問我,帶小女友看這部電影,是不是有助進程?
我沒看過電影,本不能亂說,不過,本着星相學的方法論,我毫不猶豫地告訴老友:這個電影,怕是不宜。
小說史裏看看,「十二年」,那是前不着村,後不着店。
愛情故事,長的,得五十一年九個月零四天這樣,如此,76歲的阿里薩攜手72歲的費爾米娜,走過霍亂得成正果,中間他們各自半個世紀的生活都可以undo,因為夠長,可以算前世,或者說,大家當童話,類似「很久很久以前」一樣,沒人會去計較到底多久。

短的,不用我說,雖然以前比較多loveatfirstsight,現在比較多makeloveatfirstsight。當然,小說有長度,第一眼愛情注定要起波瀾,否則就全是麥兜媽跟麥兜講的故事:從前有一個男的,還有一個女的,他們好了,結婚了,然後死了。不過,即便是第一眼就有了賊心,類似包法利夫人在永鎮遇到練習生賴昂,他們分開,各自人生,然後再相遇,也就四五年光景。特殊一點的,亨伯特教授看到洛麗塔,立馬不能自拔,然後是一段不倫之戀,然後分開,再見面的時候,隔了也沒三年。
所以,如果愛情故事中需要一個黃金分割點,我會說,短則三五年,長要三五十年。你看,老手杜拉斯多懂,十五歲時候的一個愛情故事,七十多歲再去收場。反過來呢,三五年也就足夠把人生經歷。《戰爭與和平》煌煌四卷,娜塔莎和安德烈相遇,訂婚,分手,和好;然後,娜塔莎和彼埃爾,從朋友變夫妻,所有這些,也就三五年光景。
說得通俗點,愛情這個事情,也像開店,或者,老字號,或者,赤刮勒新。就譬如,南京路上的店,要不「創於同治年間」,要不「開業酬賓」,如果寫個「SINCE1998」,平白惹人嘲笑。也是這個道理吧,古今中外,關於愛情的格言也好,經驗也好,小說電影都好,最重要的主題,一直是time或timing。用沈從文的表達就是,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這個「正當」,是真諦。反過來呢,所有牛頭馬嘴的愛情,都有一個時間問題。
這樣回過頭來看《將愛情進行到底》,徐靜蕾老了,但還不夠老;李亞鵬衰了,但還不夠衰,而當年電視劇的粉絲,也沒到真正懷舊的年齡,即便要月色淒涼,也得隔個「三十年的辛苦路」,這不上不下的十二年,實在是補天不足,拖地有餘。
當然了,從鼠到豬,十二生肖就是十二世;從抗戰到建國,十二年也足以改朝換代,不過,這個時間,放在愛情生理學中,真是命相中庸。11歲可以是洛麗塔,13歲就是茨威格筆下的陌生女人了,這12歲,能幹甚麼呢?而且,我在互聯網上轉悠一圈,發現倒有兩個大官,在包養十二年或十二個情婦之後,被帶上法庭。
不多囉嗦,我的結論很簡單,這個用「十二年」大做宣傳的愛情電影,不宜用來談情說愛。當然,這是迷信,信不信全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