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財政預算案終以三十三票贊成下通過,追平了歷來的最低票紀錄。回顧政府最初死守巨額盈餘;及後與建制陣營達成一人六千元的派錢方案,以眼前利益轉移市民大眾視線。曾特首的管治班子,企圖藉着社會對派錢方案意見不一,從管治危機中抽身。
在長遠的社會發展中,或許有些市民對政府短視消極的措施,感覺到困頓失望,亦會問:「我們為何仍要爭取?」然而,今年七一,香港人一如以往繼續向二○一二普選目標進發,正正是因為現時社會的民怨到達臨界點,我們要問的是:當下不爭,更待何時?
矛盾源自小圈子選舉
當行政會議成員鄭耀棠說抗爭行動破壞社會團結,建制派譴責抗爭行動表現過激。看見這些製造社會不穩的元凶反過來指摘被害市民,實在弔詭。政府政策向大財團傾斜,小市民做工只有微薄時薪保障,自食其力擺檔則被食環署掃蕩。地產霸權憑恃財力,壟斷由交通到飲食等民生必需品、通訊到電煤等公用事業,無孔不入。
財閥唯利是圖的所作所為窒礙社會長遠發展,當政府強調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香港市民卻籠罩在中電持股的大亞灣核電廠陰影之下。在美孚新邨、在天水圍的輕鐵站,屏風樓計劃蠢蠢欲動,無視社區居民的聲音。舊區土地被大規模回收予大型發展商重建,新市鎮的高密度規劃亦加劇社區的壓力。
這種局面,正正源自小圈子選舉所袒護的官商勾結,小圈子選舉委員會產生的特首,只會為當初替他保送執政之途的財閥打好份工;功能組別漠視市民所需及社會發展。今年七一,香港市民仍要走上街頭,就是拒絕對霸權屈服妥協,拒絕在壟斷下苟且偷生。
捍衞公平的社會經濟局面、爭取普及的政治權利是不可變易的原則,決不可因一時不切實際的幻想而與虎謀皮。爭取真正普選,可使既得利益集團掌控半個議會的情況不再復見,可使背離民眾的密室談判無所遁形,更可使行政官員對民意真正負責。
在曾蔭權管治下,經濟結構單一而傾斜;民生保障停滯不前;遊行集會自由被警權踐踏。弄虛作假的政改方案,更沒有為社會現時困局帶來根本轉變,反而助長財閥自以為能夠繼續享有特權的氣燄。作為小圈子選舉產物及首席代理人的特首,必須為其失職負責,立即下台。
當下仍爭,只因我們仍有守望明天的理由。
范國威
民間人權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