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德有理:亞太高息股攻守兼備 - 貝萊德

萊德有理:亞太高息股攻守兼備 - 貝萊德

日本地震引發的核危機陰霾漸散,全球股市3月底開始陸續反彈,港股更重上24000水平。然而歐債危機未解決、美國財赤日益嚴重,短期內股市可能會持續波動,面對如此市況應如何部署?投資者或可考慮高息股票。
投資股票除可賺取股價升幅,股息回報亦很重要,尤其當市況轉弱時,高息股抗跌能力佳。事實上,實行高息策略的公司財政實力往往較強,更能抵禦經濟危機,因此在市場調整後能顯著跑贏大市。以1996年1月至2011年1月的亞洲股市為例,MSCI亞太區(日本除外)指數經歷多次起跌,15年間共錄得6次負數,但若只選取指數中派息率最高的20%股票(下稱亞太高息股),則僅得兩次錄得負數(見圖)。由於長期保持穩定表現,亞太高息股平均每年跑贏指數11.3個百分點。
香港2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已升至3.7%,奈何港息跟隨美國走勢,仍處於極低水平,不足以抵銷通脹。高達5厘息的亞洲高息股更顯吸引。
吸取亞洲金融風暴教訓,亞洲企業不但坐擁大量現金,負債比率更由1998年的逾55%,大降至目前不足20%。由於基本面強勁,即使經過金融海嘯洗禮,亞洲(日本除外)經濟仍然亮麗,未來3至5年區內企業的每股盈利增長預計高達18.9%,領先歐洲的13.9%及美國的11.5%;2011年預測市盈率僅12.6倍,非常吸引。
事實上,亞洲企業已漸成為投資者新焦點。過去10年亞洲(日本除外)股票的派息額拾級而上,由2000年的不足250億美元,急增至目前接近2000億美元。

不同策略助提升回報

除了直接買賣高息股,投資者還可透過可換股債券(CB)及沽出認購期權,進一步提升回報。CB的價格波動性與股票相若,但因擁有定息資產的特性,往往能提供較高收益,特別是相關股票表現疲弱時,CB價格或會更便宜。至於認購期權,若投資者持有某種股票,可透過沽出相關的認購期權來賺取收益;當市況反覆波動時,出售認購期權所賺取的費用將會提升。
歷史數據已證明高息股長線跑贏大市更為突出,加上目前的銀行存款利率低企,投資者若想對抗通脹,高息股或相關基金將是不俗之選。

BLACKROCK貝萊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