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舞台劇靠明星食糊,中外都不是新聞,鬼粉絲比唐粉絲含蓄倒是真的,心底縱使恨不得摟着台上的寶貝親嘴摸屁股,絕對不會趁謝幕的一刻集體博亂,湧到台前涕泗縱橫高呼偶像名字。而且名氣保證了票房,卻不一定保證票房第一,像倫敦西盡這一季,《FlarePath》施安娜米勒掛了頭牌,《孩童時段》由姬拉麗莉和依莉莎白莫絲擔正,臨場還有飛賣,真正一票難求水洩不通的,反而是沒有大牌壓陣的《戰馬》。排隊等退票,我也知道不外盡人事,雖然佔了頭位,機會微之又微。排後面那個美國肥婆又緊張又霸道,大有話事媽作風,我當然不理她,越位和她背後的內地帥哥聊天─他鄉遇故知,審美水平不能不往下調。來開會的,一派年青有為模樣,執得四四正正,未曾招供我已猜到是上海人。不停抱怨:「怎會全院滿座?昨晚去看《情永不逝》,才不過坐了一半觀眾。」看了那麼一齣刮粗龍續集也值得炫耀?真是好眉好貌生沙虱。
開場時間已到,果然一張退票也沒有。帥哥牢騷升級了:「豈有此理!我們把它搬到中國!」唉,這些有幾個錢的後生同胞,思想怎會如此統一,大半年前在巴黎寶塔戲院看周璇電影,後排就有一把壯闊的聲音說:「嗐!這房子漂亮!咱們把它買了搬回去。」萍水相逢,懶得教精他,掏出信用卡在票房找數。他大惑不解:「不是沒票嗎?你買什麼?」輕描淡寫答:「既然過兩個月有票,預購了到時再來看。」唱堂會豪?大爺為了看一場戲專誠造訪倫敦豈不更豪!前殖民地二世祖的作派,他還未見識過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