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病人屬高危族 提供情緒支援最重要三成乳癌患者易抑鬱

年輕病人屬高危族 提供情緒支援最重要
三成乳癌患者易抑鬱

【本報訊】乳房是女士們的重要身體象徵,一旦知道自己因患癌可能要失去乳房,內心的恐懼與悲哀隨時轉化為負面情緒。聯合醫院一項針對剛完成乳房手術的乳癌患者精神狀況研究發現,近三成人出現明顯的抑鬱與焦慮傾向,年輕及有情緒問題前科的患者更是高危族,顯示手術前後為患者提供適當的情緒支援非常重要。
記者:鍾麗霞

聯合醫院去年完成一項研究,分析88名27至80歲乳癌患者,完成手術後初期的精神健康狀況,結果顯示約三成人有抑鬱及焦慮問題,約一成人確診患上抑鬱症;研究發現年輕、患病前已有抑鬱症狀、缺乏支援及抗逆力較低等,均是導致手術後患上抑鬱症的危機因素。

宜及早給予治療與輔導

該院精神科醫生梁智華表示,手術後是患者繼續進行化療及電療的黃金期,若患者因情緒問題影響治療的依從性,對康復會有負面影響,故需要及早識別高危患者,給予適當的治療及輔導。他指,年輕的乳癌患者很多時正值事業高峯期,又要照顧年幼子女,加上擔心切除乳房會影響與伴侶的關係,兼自我形象受損,均容易引發難以承受的巨大壓力,導致抑鬱症狀。
乳癌患者不少30、40歲時已病發,有人甚至未來得及拍拖、結婚便需切除乳房,易造成很大的心理創傷。該院外科護士長王貴英表示,曾有未婚的中年女病人,與父親及四名兄長一同生活,得悉自己患上乳癌後很徬徨,因為一屋子的男人也不是傾訴對象,又擔心切除乳房後不能結婚;也有患者怕切除乳房後會被丈夫嫌棄,堅拒做手術,或者怕好快會死,再見不到仔女,「佢哋好多嘢驚,好多時對治療(與否)都落唔到決定」。
為了減低患者的心理困擾,增加抗癌信心,醫護人員除向患者詳細解釋治療過程,有需要時也會邀請家人及親友一同出席。王續指,曾經有病人對接受手術一直拿不定主意,細問之下才發現原來是病人的丈夫反對做手術,「我哋咪請埋佢老公聽治療講解,好快佢就明白咗,仲好支持太太做手術」。

陪診服務幫助面對病情

聯合醫院設立病人互助小組「妍勵會」,為乳癌病人提供支援。該院健康資源中心社工朱惠瑩表示,透過舉辦分享會,由康復者分享治療經驗,可減低患者對手術、化療及電療等恐懼,並設有陪診服務,令患者不用獨自面對病情。

乳癌篇之二‧逢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