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歷史建築物活化保育,進行樓宇結構修復後作出租用途,引入零售及餐飲等,原意是為這些具文化價值的歷史建築重新注入生氣。不過,不論過去前土地發展公司啟動的上環街市,或是由市建局承接的灣仔和昌大押,在平衡商業效益後,活化項目被批評營運失敗或未能供當區市民使用。
西港城效果差
有104年歷史的上環街市,於1990年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法定古蹟,前土發公司於91年修葺及改建為布疋等傳統行業及手工藝中心,易名為西港城,但正式營運後的效果卻差強人意。接手的市建局於03年再將西港城商場大翻新,並將西港城側的公眾休憩用地改建為多用途的社區活動廣場「上環坊」,公眾使用率才見提升。
至於作為灣仔地標式建築的和昌大押,在活化後則出租作高級餐廳,市建局在活化期間投放過億元,即使以商業原則出租,但難望於短期內收回成本。
香港當代文化藝術中心總監黃英琦批評,灣仔區街坊根本不會光顧和昌大押內的高級餐廳,變相沒法分享活化後的成果。她認為,綠屋保育與文化藝術掛鈎,遠勝和昌大押的商業保育形式,是一個相當好的建議。她支持發展動漫等創意產業,但質疑茂蘿街項目是否具備足夠空間供動漫產業發展,她直言概念另一美中不足之處,是未能彰顯茂蘿街一帶的唐樓建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