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增速 遠追不上借貸需求港銀貸款今年難大增

存款增速 遠追不上借貸需求
港銀貸款今年難大增

【本報訊】房產與內地企業南來借貸,令銀行業今年首2個月貸款業務持續急升26%,引發金管局加強監管銀行業借貸業務;不過,隨着外幣與港元的存款增速落後於貸款增速,加上資產負債表需與貸款增速匹配,因此,一間中型銀行負責人對本報稱,今年的借貸業務增速將會放緩。
記者:周燕芬

該銀行負責人解釋,銀行是不愁貸款需求,他更相信來自內地貸款需求仍殷切,只是本港銀行是需要有足夠的港元存款,支持貸款業務增長,因為貸款業務增加,風險管理亦要加強;資產負債表亦要匹配,「港元貸款需要配合港元存款規模,資本充足比率亦規限了貸款業務規模;貸款業務亦不可能長期高速增長。」

瑞信料滙控貸款 僅增10%

本報查閱金管局過去半年有關外幣與港元存款數據,與同期貸款增長數據比較,便可理解為何銀行見到大量貸款需求,亦不能「全數接受」。港元存款總額增4.2%至3.6萬億元,包括美元在內的外幣則增9.1%至約3.4萬億元。期內,港元貸款增幅為7.6%,外幣貸款則為21.6%。
過去數個月,市民憧憬人民幣升值,新的銀行存款多以人民幣為主導,反觀港元在低息環境下,吸引力遠不及人民幣,導致港元存款處於零增長邊緣。然而在人民幣貸款業務仍有待開發情況下,港元貸款業務規模倒過來受到一定限制。
瑞信報告亦認同,今年本港銀行貸款業務增促普遍放緩,當中滙豐控股(005)料由去年37%減慢至今年的10%,中銀香港(2388)由19%減慢至10%,東亞銀行(023)亦由18%減慢至10%;而港元存款緊張是主要原因之一。
瑞信指今年銀行業面對的主要障礙是吸引存款。銀行業的資產負債貨幣不對稱情況持續上升,因為貸款繼續以港元及美元為貨幣單位,然而存款增長則來自人民幣存款為主,這個發展趨勢令貸款業務減慢。當中以中銀香港的人民幣存款業務最為突出,佔整體存款比率的11.9%。

成本縱升 息差料維持平穩

貸款業務經過一輪急增後,貸存比率上升,亦引致貸款業務放緩,促使銀行近期要提高利率以吸收新資金。雖然成本有所上升,但相信銀行淨息差可望維持平穩,因為銀行的貸款議價能力亦告增強,可以挑選較具實力的貸款客戶。
瑞信預期滙豐今年維持略高於同業的淨息差為1.83厘,永亨為1.79厘,東亞為1.77厘,星展為1.56厘,而中銀為1.39厘。
存款業務減慢,對大型銀行會較有利,因為有強大的存款網絡。該行推薦滙控,目標價為15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