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去年的眼角膜移植數字創04年以來新高,隨着技術發展,一塊眼角膜更可助兩名病人重見光明。香港眼科醫院引入「層狀角膜移植術」,將眼角膜分成兩層,移植予只是部份角膜有問題的病人,增加受惠者數目之餘,也讓毋須更換整個角膜的病人減低手術併發症的風險。
記者:陳凱迎
病人眼部嚴重受傷或感染等,便須接受眼角膜移植。根據醫管局統計,去年移植250塊眼角膜,較前年的203塊增加23.2%,更是自04年以來最多。即使病人只是部份眼角膜出現問題,傳統技術只可以將病人整塊眼角膜更換,但香港眼科醫院近年引入名為「層狀角膜移植術」的新技術,可將捐出的眼角膜一分為二。
該院副顧問醫生胡偉君解釋,眼角膜由外到內可順序分為上皮細胞層、前彈力層、基質層、後彈力層和內皮細胞層五層,新技術可利用儀器於基質層與後彈力層間下刀,將眼角膜分成兩片。
倘病人本身的後彈力層和內皮細胞層正常,便只須移植捐贈者上部份的眼角膜,這種技術名為「前板層角膜移植術」;需下部份眼角膜則是「角膜內皮細胞移植術」。兩者均要全身麻醉進行。
減少併發症風險
胡解釋,前板層角膜移植術先將氣泡打入基質層,將後彈力層和內皮細胞層與上面幾層分開,然後將捐贈者的眼角膜上半部份移植予病人,由於整個手術毋須如傳統手術般,讓眼球內部直接暴露於空氣中,故可減少發炎和出血等併發症風險;但因要用線將兩部份眼角膜縫合,故會出現傳統手術都存在的術後暫時性散光問題,「要八個月至一年先可以調校」。
角膜內皮細胞移植術則只須於眼角膜旁開一個約五毫米的傷口,用儀器將病人不正常的下半部份角膜取出,再打入氣泡令角膜脹起,方便醫生放入捐贈者的下半部份角膜,毋須縫針,故可同時將併發症和術後散光的風險減低。
胡說,公立醫院已有提供層狀角膜移植術,但將捐贈者眼角膜分離的步驟,則要在位於眼科醫院的醫管局獅子會眼庫,利用獨有「角膜層狀切割儀」進行。
他指,現代眼科技術更可從捐贈者的眼角膜抽出幹細胞,在實驗室內培植新的眼角膜,移植給其他病人,但有一定的排斥風險,故一般會於病人自己的口腔黏膜內抽出幹細胞,再培植成病人自用的眼角膜,用作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