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核災後 港首錄得銫137天文台:濃度極低 不損健康

日核災後 港首錄得銫137
天文台:濃度極低 不損健康

【本報訊】日本大地震發生至今一個月,核輻射危機仍未解決,並繼續波及香港。繼碘131後,天文台日前首次監測到本港空氣中含微量的人工放射性銫137。天文台及學者均強調,監測到的銫137濃度極低,不會影響市民健康,毋須採取保護措施。

毋須採取防護措施

天文台繼上周連續兩日監測到人工放射性碘131後,更於本月8日及9日(周五及周六),在京士柏輻射監測站,首次在每日空氣樣本中,測量出人工放射性銫137,但含量極微,且濃度極低。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馬偉民坦言,測驗到空氣中含銫137屬意料中事,其濃度需要比現時監測所得的數據再多3,700萬倍,才需要採取防護措施,呼籲市民毋須憂慮。至於本港環境的伽瑪輻射水平,則維持正常。
由於銫137的半衰期為30年,殘留人體不但可致癌,受污染的農地也須經過至少100年,才可再耕作。天文台表示,在切爾諾貝爾核電廠發生事故後,以及過去其他地方進行核試期間,本港亦曾於空氣中驗出銫137,至今海水及土壤仍有驗出極微量的銫137,但不會影響環境及人體健康。
城市大學生物及化學系副教授林漢華指出,本港空氣中驗到的銫137濃度相當低,人體有能力應付,即使吸入對肺部也不會造成影響。他指極微量銫137釋放出的輻射,會與環境中的背景輻射混合,一般情況下難以分辨。

昨29.7℃ 今年最熱

此外,本港近日日間氣溫炎熱,由於中國東南沿岸地區普遍天晴,天文台昨午錄的最高氣溫更達29.7℃,是今年以來的最高紀錄。今日炎熱天氣持續,最高海溫約30℃,最低則約21℃,預計本周繼續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