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亮生命:關懷捐贈者家屬 克服心理後遺症

燃亮生命:關懷捐贈者家屬 克服心理後遺症

捐贈器官偉大之處,在於家屬在決定捐贈逝去至親器官的一刻,需要莫大的勇氣,在捐贈器官後,亦需克服種種心理上的後遺症。

自責十年終於釋懷

一位女兒捐出生前未曾表達捐贈意願的媽媽的器官,一直忐忑不安,移植康復者的健康安撫她的恐懼,「雖然我知道媽媽一向樂於助人,我害怕違反她的心意,令她死後還不安息。但看見移植康復者如此健康快樂,便知道媽媽在天之靈也一定贊同我捐出她的器官救人」。
一位丈夫曾懷疑自己做出錯誤的決定,自責了十年,在醫護人員解釋下,才得以釋懷。「在捐出太太的器官後,看到有關劉海若腦死亡後被救醒的報道,我很後悔當初醫生說太太已經腦死亡時,答應捐出器官,原來腦死亡也可以康復!那我豈不是害她枉死嗎?要不是你(醫生)今天給我清楚解釋甚麼叫腦死亡,我到死都不會安樂」。

死者家人千般指摘

也有太太在捐贈丈夫器官後,受盡別人指摘,但確定自己做對後,才坦然無懼。「丈夫的家人千般指摘,我只好避而不見。不過與其他家屬傾談之後,又覺得自己做得對啊!見到康復者死裏逃生,明白自己真正為丈夫做了好事。那管別人怎樣看,只要無愧於心就行了!」
捐贈者家屬做了這麼重大的決定,難免有不同因素令他們不安。因此,醫護人員會跟進他們,解決他們的困擾,亦會安排捐贈者家屬互相見面分享感受;及安排與移植康復者的活動,讓他們見證器官移植的成果,鞏固他們捐贈器官救人的心。捐贈者家屬,也是我們需要關懷的對象。
支持器官捐贈,請登入 http://www.organdonation.gov.hk進行網上登記。

撰文︰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顧問醫生周嘉歡
逢周二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