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打麻雀 反應較快長者勤用雙手 有助防止跌倒

常打麻雀 反應較快
長者勤用雙手 有助防止跌倒

【本報訊】打麻雀除可預防腦退化外,也有助長者防跌。理工大學研究發現,打麻雀的長者因在洗牌和摸牌過程會同時用到雙手,平日較少用的「非常用手」,反應較不打麻雀的長者快0.1秒,準確度也高三至四成。學者指結果反映喜愛麻雀耍樂的長者,即使不慎跣腳,也夠眼明手快不至跌倒。
記者:陳凱迎

這個由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進行的研究,將41名60至70歲的本地長者分成兩組,一組長者有打麻雀習慣,平均「年資」達26年,最多的一個每日打麻雀12小時;另一組長者則完全不打麻雀。除打麻雀習慣外,兩組長者參與其他運動的習慣差別不大。
兩組均要進行兩款測試,其中一款是要參與者輪流用常用手和非常用手,點擊電腦屏幕上一個定點目標,藉此透過儀器測試他們的反應和準確性;在另一款測試中,電腦屏幕上的目標會不停移動,增加點擊難度。
結果,在定點目標的測試中,兩組長者的常用手和非常用手在反應上,表現差別不大;但「雀友組」非常用手的準確度,較另一組高三成。
有打麻雀的長者在移動目標測試中,非常用手的反應時間是接近0.3秒,較另一組長者的0.4秒快;準確度方面,有打麻雀的一組也比另一組的準確度高近40%。但測試常用手時,兩組分別不大。

摸牌考驗判斷距離能力

負責研究的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曾偉男表示,結果反映打麻雀可令長者變得更眼明手快,尤其是日常生活較少用到的非常用手,在反應和準確性上效果更顯著。曾估計由於長者打麻雀時,無論常用手和非常用手都要用來洗牌和摸牌,增加對非常用手的訓練。摸牌時又會考驗到長者視力和雙手判斷距離的能力,從而將他們的準確度訓練得較高。
長者變得眼明手快,當然不只有助在「四方城」旗開得勝,對日常生活也相當有用,例如不慎跣腳時,有打麻雀習慣的長者反應也可夠快,及時扶住身旁物品防跌倒。
曾偉男說,是次研究只能反映常打麻雀對長者的手眼協調有何幫助,至於打麻雀長者的反應可否媲美年輕人,或每日要打麻雀多久才有幫助等等,仍須進一步研究核實。曾說,只能推斷年輕人閒來麻雀耍樂,相信也有助預防退化。

參與研究的長者須點擊電腦屏幕上的目標,以測試他們的反應及準確性。
受訪者提供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