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原本是為了娛樂人民,但這種民享概念早已不在。這個現象不光出現在香港,就連英超也不能倖免。
原來除了高票價外,市區重建使很多死忠英格蘭球迷遷離居住地,以往步行去球場的情況不再,睇波成本激升,球迷百上加斤。搬進球場附近的有錢人卻不支持球隊,曼聯的堅尼曾說:「奧脫福附近的人,大概連football怎樣寫也不知道。」
英格蘭和威爾斯足球政策總監普維爾,還指出英超的成功帶來球迷更大的失落。「英超聯賽會和英足總忘了自己最大責任是,讓社會各階層的人都能入場看英超,而不是透過電視收看。」香港的案例則是,入座率偏低,電視不轉播,本地波正在苟延殘存。
德國球迷力量最大,幸福指數也最高。因為德國球隊採取會員制,球會資產不屬於個人,會員持有球會51%或以上股份,拜仁會員就控制90%股份,其餘10%來自adidas。這個「50+1」的政策避免球隊由外人話事,損害球迷或球隊的利益。結果是德甲入座率在歐洲數一數二,卻很少外國班主入主。
香港球迷是最悲慘的一群,一般人覺得本地波索然無趣,死忠球迷想透過電視看球賽,可惜電視台卻懶得轉播。外國波又如何呢?不付費的球迷連入球片段都沒得看,只能看YouTube片段,真的是一大奇景。
法比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