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季進口破紀錄超4000億美元 未擺脫貿赤

中國首季進口破紀錄
超4000億美元 未擺脫貿赤

【本報訊】中國海關昨發佈第一季中國進口值創歷史新高,首次超過4000億美元,較去年第四季度增5.1%。進口的強勁增長,導致10.2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這是中國近6年來首次出現季度貿易逆差。
記者:周燕芬

中國再出現季度貿赤,是受國內經濟保持較快增長、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以及春節長假等因素影響。

瑞銀:全年可保持貿盈

瑞銀認為,首季度外貿逆差只是暫時現象,季節性因素使進口於年初相對強於出口,而進口價格急升亦是重要因素;全年仍會保持外貿順差,但規模可望縮減至1400億至1500億美元。
海關統計顯示,3月份,中國進出口總值為3042.6億美元,增31.4%。其中出口1522億美元,增35.8%;進口1520.6億美元,再次刷新今年1月創下的1443.2億美元的歷史紀錄,增長27.3%。當月貿易順差1.4億美元。
以季度計算,1至3月,中國進出口總值800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29.5%。其中出口3996.4億美元,增26.5%;進口4006.6億美元,增32.6%。
中國與主要貿易夥伴的雙邊貿易中,第一季度中歐雙邊貿易總值1237億美元,增22%;中美雙邊貿易總值為976.5億美元,增25%;中日則為807.8億美元,增27.1%。東盟則較日本少14.4億美元至793.4億美元,增26.1%。
首季的進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進口量保持增長,進口均價普遍出現明顯回升。其中鐵礦砂進口1.8億噸,增14.4%,進口均價為每噸156.5美元,漲59.5%;大豆1096萬噸,減少0.7%,進口均價為每噸573.9美元,上漲25.7%。
華寶信託宏觀經濟分析師聶文稱,當前主要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還是以美元計價,雖然歐元區已加息一次,但美國還沒有加息迹象,全球寬鬆的貨幣環境沒有改變,內地持續緊縮政策對緩解輸入性通脹壓力影響有限。

專家:輸入性通脹持續

上海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胡月曉稱,中國外貿面臨的主要風險在於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持續高漲;另一個則是如何保持人民幣滙率的平穩。他估計全年有3%至5%的升值幅度,但要警惕人民幣升值過快的風險。
渤海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杜征征亦指,未來三個月大宗商品價格或將維持高位,所以輸入性通脹的壓力料不會趨緩。
瑞銀稱,進口量增速將會放緩,因為原材料補庫存行為似乎已告一段落,不過進口價格上漲,還是會推高整個進口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