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第一波:發死人財 - 李兆波

理財第一波:發死人財 - 李兆波

社會越進步,有些事物便越變質。從前拜山講心,一家人到墳場或骨灰龕拜祭先人,緬懷先人的德行,有的會落淚、有的會感慨萬千。現在一切都變了!
能否拜山視乎你有沒有靈位安放先人遺體或骨灰,現在沒有數萬以至十數萬元,基本上要等多年才可安置先人。買了靈位不等如一勞永逸,骨灰龕的業權及有效性可能是一個疑問。無論是在生的或是已去世的,都交了不少稅,要花數萬元買一個丁方數呎的位置,實在說不過去。

人棄我取收穫豐

有了靈位,後人在拜祭時適逢旺季,大家都一窩蜂到各墳場拜祭,坐的士要與別人爭,若租車前往,或是坐特別的專線巴士,都要付出較高昂的費用。交通費以外還有祭品、鮮花、紙品、燒豬、雞隻,無一不比平日昂貴,這又是「旺季」的結果。
內地有拜祭顧問公司代人拜祭,甚至是叩頭,一切太商業化了,失去拜祭的意義。有朋友與行動不便的父母,在清明節正日拜祭後一肚子氣,我倒有興趣知道,為甚麼要在正日拜祭?如果家人有時間,可以在清明節前後的一段時間拜祭,或是在平日多點「探望」先人,這比在正日爭先恐後地上山祭祖理想得多,既不用付溢價,也較安全。以為在正日拜山才是盡孝道,這便中了計,是一種壞的風氣。
《蘋果日報》報道,香港首富也不是在正日到墳場拜祭,反而是在某個星期六的清早,如何善用自己時間與金錢,可以在生活細節中看出來。在非正日拜祭猶如人棄時我取,收穫很多時會更高。
李兆波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