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D」扮縮寫誤導家長

「PhD」扮縮寫誤導家長

【本報訊】不少奶粉標榜的成份高深莫測,包括「DHA」、「PhD」、「β-Glucan」等等,聲稱飲了就可成為「IQBB」、「創意比天高」。醫院藥劑師學會卻踢爆這些英文縮寫只是用來誤導不熟悉專業名詞的普羅家長,根本全部都是普通食物也包含的營養成份。
蘇曜華及崔俊明表示,有奶粉自稱DHA含量全港最高,又稱DHA越高對嬰兒越好。其實DHA及AA都是肪脂酸,研究指其有助腦部發展,只在出生後短期有效,長遠效益並不明確。

口服β-Glucan效用成疑

PhD是磷脂,英文全名是Phosphatidylcholine,醫學上一般是用全寫,並無縮寫,PhD是奶粉商一手創造出來的縮寫,蓄意讓人聯想到哲學博士學位(DoctorofPhilosophy)的英文縮寫PhD,以為嬰兒飲了便可以成為「小博士」,事實上磷脂對智能的效益仍有待研究證實。
奶粉商聲稱β-Glucan有助提高嬰兒免疫能力,但研究只顯示注射β-Glucan有助延長癌症病人的壽命,但無證據證明口服β-Glucan可以被人體吸收,飲用含β-Glucan的奶粉效用成疑。
學會又表示,不少家長相信日本奶粉「冇咁熱氣」,或可令嬰兒皮膚更白更滑,其實均無任何證據支持。日本奶粉供應不穩定,家長應為子女轉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