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單車近年成香港人潮流玩意,大部份人都追求速度和自由的快感,但有人騎單車為的是保存集體回憶。香港古典單車會的成員經常四出尋找老爺單車,翻新車架還單車原貌,也希望還原香港人逐漸遺忘的歷史,保育古典單車,緬懷那些流逝的歲月。 記者:林俊川
朱健恆(Sam)自小熱愛踩單車,曾組織多個單車會。他說過去幾年香港人對保育的強烈渴望,令他對單車的愛好也有所轉變,由追求速度的刺激感,變成探索回憶,年多前創立古典單車會,把香港本土傳統單車愛好者組織起來。既是80後,又是歷史科教師,Sam特別強調「本土傳統」這個元素。「我哋唔係炒賣古董,唔係商業活動,我哋推廣古典單車,同爭取保育皇后碼頭、景賢里性質相同。」他說:「你會發覺到一架單車背後,可能係有好多唔同嘅故事,反映香港經濟、文化上轉變,而呢啲歷史逐漸被人遺忘。」
政府當垃圾清走
年輕一代對單車的印象,是假期在單車徑的消閒活動,愛騎單車的潮人,熟悉當今流行品牌如Cannondale、Dahon、Merida、Giant,對於「客家佬」(Hercules)、三支槍(BSA)、鳳凰和五羊等品牌,30歲以下,甚至40歲以下的香港人也未必聽過。Sam說這些老牌子單車以前在香港很普遍,都是用來謀生的搵食車。「無論係菜檔、肉檔,報販定係雜貨舖,都全靠單車送貨。」
可惜現在街坊小店幾乎絕迹,送貨的單車無用武之地,也無人看得上眼。Sam說大街小巷其實還有不少具代表性的古典單車,他與會員經常「尋寶」,留意泊在街邊的殘舊單車,有時更會主動向車主洽購,但這些機會買少見少,「有啲單車泊低咗好耐冇人要,政府會當垃圾清走。如果政府可以問我哋意見,可能可以保存到更多有歷史價值嘅單車。」
一般人認為這些舊單車銹迹斑駁棄之不惜,但在發燒友眼中,當年的粗用搵食車卻是不可多得的工業精品。Sam說由於香港曾是英國殖民地,所以引入的單車多是英國品牌,以「客家佬」為例,車架鋼材質量和手工俱佳,載重量大而且耐用,現存的「客家佬」不少是70年代產物,但仍然中看中用。
特區政府拆掉百年古蹟絕不手軟,Sam說寄望政府帶頭保育古典單車不切實際,希望透過成立古典單車會,以民間力量還原出一套完整的香港單車歷史。他在facebook成立了「香港古典單車會」群組,又定期舉辦單車活動,推廣古典單車及收集單車的歷史資料。
《古典單車大晒冷》
女裝潮物 媲美房車
Phillips是英國單車傳奇品牌,這輛1958年製造的Phillips女裝單車,車架採用「斜通」設計,堪稱當年「潮物」。據古典單車會會長Sam考證,50年代一輛Phillips單車售價高達700元,身價媲美高級房車。當年女性踩單車少之又少,加上價錢昂貴,令這輛單車成為「倉底貨」,亦因此讓它以近乎完美狀態保存至今。
載貨量大 穿梭街頭
Hercules香港代理譯名「克加路」,坊間暱稱「客家佬」。其車架採「雙通」設計,負重載貨量大。Sam表示,70年代一輛英國「客家佬」售價約2,500元,內地鳳凰牌或五羊牌則低於500元,因此雖然「客家佬」質量較高,但漸漸被國產單車取代。
國產單車 回鄉手信
70年代以前內地行計劃經濟票證制度,買糧買布要糧票布票,買單車也要票,沒有「關係」基本上買不到。1979年改革開放,港人或華僑可攜帶單車到內地,外銷的國產單車頓成熱門回鄉手信。但隨着日本家電興起,單車不再稀罕,這輛產於1980年的五羊牌單車流落香港,去年被古典單車會尋獲才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