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瑛力撐艾未未 細說兒子成長路「他做得正確,不必改變」

高瑛力撐艾未未 細說兒子成長路
「他做得正確,不必改變」

《蘋果》記者北京專訪
「這是我一生最大的打擊。我一生中經歷過57年的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等大風大浪,但那都是全民的,天塌下來大家一齊扛的,但是現在是發生在我個人家裏的事情,而且涉及我的兒子,我覺得整個人一下子就垮了,精力、體力都受了很大的傷害。」昨日凌晨在北京東四13條胡同的家中,艾未未78歲高齡的母親高瑛拖着虛弱的身體接受本報專訪,細說兒子的大小事。她說,若艾未未能平安回家,她仍會支持他做他想做的事,因為「他做的是正確的,沒有理由、沒有道理去改變,也不必要去改變」。

高瑛的家位於北京王府井附近的一個胡同裏,小而整潔的院子裏種了些花,大約20平方米的客廳鋪着木地板,簡單地放了一套黑色沙發和一張大茶几,樸素而清雅。
艾未未4月3日早上被當局帶走後,超過六天仍未有任何音訊,高瑛臉上盡是憂慮和掛念。「他2號的時候到我這來跟我告別,告訴我說明天要去香港和台灣了,還和我一起吃了晚飯。」她沉默了一會兒,悲切地說,當日艾未未若無其事的,「他說要我保重,我跟他說我想去九華山(佛教名山),他說你去吧,他也希望我出去走走。但沒想到他自己這麼一走,就走到監獄裏去了。」

艾未未母親高瑛拖着虛弱的身體接受本報記者訪問。她期盼兒子能平安回家。本報記者攝

艾未未

嬰兒時期的艾未未十分精靈。

1歲跟隨父母流放北大荒

從1959年一歲多就跟着父親艾青和母親高瑛流放到北大荒,成為「北大荒南橫林子最小的公民」,再到遠赴新疆石河子住了近20年,艾未未的童年及少年可謂顛沛流離,但他從小便展露出過人的美術天賦。
「他從小就是個高材生,很聰明,愛學習,在新疆的時候讀最出名的石河子中學,在學校是一個很出色的學生,而且畫畫很好,學校的黑板畫都是他一手包辦的,畫得可漂亮了,老師也讚不絕口。」說起艾未未的小時候,高瑛終於漸漸舒開愁眉,暫時抽離現實的痛苦。
1979年艾未未考進北京電影學院後,艾未未尤得老師讚賞,作畫方面最擅長速寫,無論雞、鴨還是人物,都能極速畫出神髓。許多人速寫都用鉛筆,但他用的卻是鋼筆。「他的功底非常好、非常好。」艾的大姊高閣說,當時艾未未受著名美術家鄭可教授指點,鄭要他用鋼筆畫速寫,因為鋼筆不能修改,目的是要練眼睛的準確性,而未未也一直掌握得很好。
高瑛的四名子女中,艾未未排行第三。他說,艾未未年少時是一個靦腆的孩子,「中學的時候給女孩子補習,人家是面對面坐,他是並排着坐的,從側面看的,有時講話還會刷一下紅了臉。」他很聰明,卻不淘氣,還挺有幽默感。「有一次,他弄個大草坑,他先大步地跳過去,別人跟着跳,結果其他人全都掉坑裏去了。」說起這些往事,高瑛和艾未未的姊姊高閣兩母女會心微笑,眼裏盡是溫情,高瑛感慨地對女兒說:「真沒想到我們家未未現在變成這個樣子,變得那麼勇敢啊。」

小時候的艾未未經常坐嬰兒車逛公園。

年輕時的艾未未,一面正氣。

年少帥哥很受女孩子歡迎

在旁的高閣補充說:「他年少的時候可帥了,很受女孩子歡迎。我們兄弟姐妹每個人都很獨立、平等,平常看來很淡,但是我們很團結,感情很好。」
俗語說,三歲定八十,不過環境也是決定一個人性格的重要因素。高瑛說,艾未未生長在一個民主的家庭,她和艾青從不會和子女講大道理,也不會說你要怎樣怎樣,在她看來孩子就像一個海綿體,家庭則是一個大染缸,「若染缸是紅的,就紅的吸收得多一點,若是黑的,就吸收黑的多一點」。在這樣的環境下,艾未未和兄弟姐妹都傳承了艾青自由、平等、博愛的處世價值觀,性格就像他爸爸一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如果艾青還在的話,他應該做夢也沒想到,他兒子會落到這樣的下場!」

艾未未1978年參加北京電影學院的準考證。

貴為藝術家的艾未未正為其粉絲簽名。

對於艾未未若獲釋,日後會否阻止兒子做維權方面的事情,高瑛和高閣異口同聲地說不會,她們尊重艾未未的選擇。高瑛說:「他不會改變的,他的個性已經決定了他的理念、概念,我尊重兒子的選擇。而且他做的是正確的,沒有理由、沒有道理去改變,也不必要去改變。不過,如果兒子受到任何不公平的對待,我就不管不顧了,我已經全豁出去了,就是為了支持他的所作所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