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深夜抵達北京後,筆者直奔高瑛位於東四13條胡同裏的家,到達時已是凌晨零時20分,胡同裏一片寂靜。筆者在高閣的帶領下穿過小院子,透過客廳的落地玻璃往內看,高瑛老太太正坐在沙發上插着鼻管吸氧,腿上蓋着一張氈子,雙眼疲累地閉着。聽見開門聲後,她取下鼻管,欲站起來打招呼,既和藹又慈祥。
不斷電話受訪 聽力下降
說話一開始,她還是始終放心不下兒子:「他有高血壓、糖尿、腎也不好,雙腿總是腫的,每天要走好長的路鍛煉。現在被關着,肯定也走不了路,不知道腿怎樣了。」
連日來不斷聽電話接受採訪,高瑛說,她的聽力下降了不少,本來眼睛就有白內障等問題,兒子出事後她日哭夜哭,「現在整個眼球一直往外脹」。由於艾未未被帶走後一直沒有消息,她等了50多個小時,最後決定將事件公諸社會,貼出尋人啟事,沒想在全球引起強烈反響。
為免高瑛一直陷於悲傷的情緒,筆者只是和她談些輕鬆的話題。她也打起精神暢談艾未未的一切,原本靠在沙發裏的身子,漸漸坐直講話。雖然年近八旬,但她仍思維敏捷、清晰,言談中流露着理性及對子女的愛。
「給當局面子」拒談政治
說起艾未未的小時候,高瑛還蹣跚地走到房裏翻出一叠兒子小時候的照片。書桌上放着多年前胡錦濤到她家中探訪的大照片,以及一張艾未未三、四歲時的照片。筆者詢問能否翻拍時,高瑛說,她已答應了《壹週刊》的記者,這兩張照片讓他做獨家照片,不能再給別人翻拍了,「要是給你拍了,我豈不違反了承諾,言而無信可不行」,十足一個執着、有原則又可愛的老人家。
談話尾段,筆者嘗試再問她關於對中國社會、政治的看法,高瑛並不太想談論這些問題,現在艾未未的事情還未明朗,「我也給了當局十足的面子」。談及丈夫艾青時,她送了一本她70歲時的著作《我和艾青》給筆者。
整個訪問大約一個鐘,筆者和高瑛握手告辭並為深夜打擾致歉時,高瑛說:「你遠道而來,我拒絕你的話,就太不近人情了,你們也辛苦了。」她還關心筆者衣服穿得太薄了,要筆者不要着凉,並執意要筆者帶個蘋果回去吃。高閣送筆者到大門外,目送記者離開。凌晨兩點的胡同一片「灰」,四月的京城,晚間仍有一點凉,但願不久後太陽升起,驅走這點寒意。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