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論衡:亞洲債市投資潛力大

德智論衡:亞洲債市投資潛力大

新興亞洲信貸及債券市場近年快速冒起,以市值計,規模已由十年前約400億美元,大增至2010年底約2700億美元。除反映經濟急速增長,刺激區內的資金需求外,亦反映投資者日益重視新興亞洲信貸和債券市場的投資機遇。整體上,新興亞洲債券一直都為投資者帶來穩定回報,以摩根大通亞洲信貸指數為例,收益率約5.1%。

信貸評級、流動性改善

新興亞洲信貸市場涵蓋區內包括新加坡、台灣、香港、中國、印度等15個高速增長經濟體,主權信評介乎AAA至B-。在工業國主權債信貸評級面臨調降壓力之際,去年共有7個新興亞洲國家評級獲調升,而中國、香港、印尼、菲律賓及斯里蘭卡等5地之信貸評級,至少獲一家評級機構給予正面展望,顯示其債券深具投資價值。
另外,發債體的類型也較以前多樣化,特別是公司債券,投資者選擇更多。10年前,單是南韓就佔摩根大通亞洲信貸指數近一半的市值,足見有關主權發債體的重要地位。時至今日,南韓仍是最大單一發債國,但佔指數權重已降至四分之一。
去年,有近60個發債商(包括企業及銀行)首度涉足這市場,也有企業首度發行永續債券,總額逾30億美元。投資級債券平均發行金額越來越大,如今10億美元的發債額已非罕見,在其他條件不變下,發債量大增,將有助次級市場的流動性。
高收益債券的出現,亦為追求回報的投資者帶來更多選擇。目前,非投資級公司債市值佔摩根大通亞洲信貸指數14%,高於5年前的不到8%。此類債券規模增加,反映亞洲當前獨特的經濟環境,包括:經濟快速成長、政局穩定、基礎建設有待提升、國有資產傾向私有化,以及對融資彈性需求日增。
近年新興亞洲信貸資產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已開發國家的金融體系動盪,亦令亞洲投資者更偏向投資本地資產,先有金融機構及政府組織,近期零售與私人銀行的投入也有可觀增長。
德盛安聯成員公司PIMCO認為,隨着世界經濟重心轉移至新興亞洲,投資者將繼續尋找機會增持亞洲資產。而亞洲基本面與信貸評級日益改善,亞洲信貸息差應會收窄。目前新興亞洲信貸資產的價格水平具吸引力,是長期佈局亞洲資產的主要渠道之一。

德盛安聯資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