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下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舞台上下 - 張灼祥(拔萃男書院校長)

看伊利沙伯泰萊與李察波頓主演的《靈慾春宵》仍在唸中學,那時可一點也不明白婚姻暗流之苦,看着兩名演員在戲中對罵,莫名其妙。那是最後一次看現實生活是夫妻,銀幕上也演夫婦的對手戲。當年看的時候,感到震撼,已不復記憶。逐漸知道:現實生活,夫妻對罵,乃屬尋常事,何況是在舞台上呢。
其後找了E.Albee的劇本《Who'safraidofVirginiaWoolf》來看,明白多一點夫妻相處之苦,同處一室的「困獸鬥」,看似互相折磨,其實受了創傷的夫妻(例如中年喪子),心靈創傷遠比言語的尖酸刻薄來得厲害。類似題材拍成的電影多不勝數,卻少見這樣的直接衝突。李察波頓與伊利沙伯泰萊銀幕上的對罵,十分精采,不知他們在現實生活又是如何。舞台劇就是要加入衝突元素,一節扣一節,一環扣一環,才可打動人心。奇怪的是李察波頓表現精采,卻拿不到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而演技遜一籌的伊利沙伯泰萊卻得了最佳女主角獎。
往後日子,看有關伊利沙伯泰萊銀幕下的新聞,多過看她的電影。有關婚姻暗流,印象最深刻的是英瑪.褒曼拍的電視劇《婚姻生活》,那是披露了兩性的不協調,特別是夫妻關係,說到苦處,真是苦不堪言。比起《靈慾春宵》的夫妻大吵大鬧後,雙方仍能妥協,仍會一起生活下去,褒曼則把兩性關係如剝洋葱,一片一片的把核心問題呈現出來,沒有回心轉意這回事,對夫妻衝突的處理,褒曼的處理手法更為徹底。
《靈慾春宵》舞台劇六十年代在百老匯上演,演員說幾句粗話不成問題,沒想到搬上銀幕,粗言穢語竟成了禁忌,得修正台辭才可過電檢,四十年前的標準與現今的起了莫大變化,當年的所謂問題,包括夫妻關係的暗流,如今大概也不成問題,爭吵都嫌傷神,分手就是。即使有衝突的場面,亦不會如舞台劇這樣處理的了。
褒曼的《婚姻生活》,處理的兩性關係。那手法仍未過時,曾經相愛的人帶來的傷害,仍是那麼真實。《靈慾春宵》則像一場惡夢,夢醒,大家仍得生活下去。現實人生有時比《婚姻生活》及《靈慾春宵》更為戲劇化。說人生像戲,其實人生比戲更加起伏跌宕。
伊利沙伯泰萊不再演戲了,她的生活,從少女的年輕貌美到中年逐漸衰老以至她撲朔迷離的七段婚姻,每一章,每一節,敢作敢為,比電影還要精采。英瑪.褒曼的感情生活豐富,多姿采,但他的舞台劇、電影,從《第七封印》至《冬日之光》,卻更為好看。說的是尋常人生道理,卻是說得好,教看了人有所反省,有所體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