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 山 - 陳也

拜 山 - 陳也

孩子的小一中文科教授中國節慶,包括了端午中秋春節,卻沒有清明。好彩幼稚園最後一年他學曉了清明時節去拜山的必然,每年到了這個時候,他耐着性子,在人山人海團團燒煙中親歷一切陌生的儀式,時而發夢,時而按大人指示上香合十,或是倚在錦鯉池邊看魚,總算沒有口出惡言嚷着要走。這一年,他依然喜歡看魚,不過也對燒元寶很感興趣。長輩讓他把元寶包擲入化寶爐,他盯着紙包化灰,不肯離開,對火焰離奇地着迷,當成一場化灰競賽。他很高興自己擲入去的那一包,比其他人的燒得更旺更火。我估計他很快會問,為什麼要燒衣。我以前也這樣問媽媽,她答「別問,唔三唔四的!」先人如何收到那些紙包,陰曹地府有DHL嗎?「人人一包,弄錯怎辦?」我是這樣問我家姑的。「寫了名啊。」她確實用粗黑筆寫上老爺的名字。其實撈亂也不打緊,反正都是一式一樣的紙品,不是骨頭。
而牛王頭已經忘記外公是海葬的,曾經問我點解擲公公落海。有一次聽到我們談論火化,他馬上眼濕,「不是說會上天堂,變成星星的嗎,怎麼會燒成灰啊?」根據古蘭經,伊斯蘭男兒盡孝道,是要背着亡母遺體,送去土葬的。看着笑得咧開一嘴鋼牙的牛王頭,我腦海霎時熱了,這下輪到我眼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