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存款隨時中招專家:高息結構產品 恐變迷債翻版

北上存款隨時中招
專家:高息結構產品 恐變迷債翻版

《偵查NEWS直擊》【本報訊】中國半年內4度加息,進一步拉闊中港兩地人民幣存款利率差距,3個月定期存款相距逾兩厘。港人北上做定存賺取高息越來越普及,內地銀行覷準港人好「息」心態,今年開始積極推銷以高息存款包裝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由數種金融工具結合而成,回報與相關資產表現掛鈎)。專家提醒,貪一時高息的港人,小心隨時「中招」,因高息結構性產品,恐防是雷曼迷債翻版。

在內地開設零部件廠的唐太,數年前已在內地銀行開設人民幣存款戶口,並不時做定期存款,賺取比香港更高的人民幣存款利息。由於在銀行的存款達數百萬元,早已成為銀行VIP客。今年初,她到銀行為定存續期,相熟的銀行職員向她推介短期人民幣定存,「佢話存7日有成3厘(年)息。我話利大本無歸,呢筆係我嘅退休金,我唔想為貪息而蝕本,所以一定要保本o架!」

存款7日 年息逾2厘

銀行職員聲稱這種產品絕對「保本」,但要她先做風險評估,填妥問卷成為投資客戶。唐太說,今年以來,在銀行職員推介下,做了多次這類短期人民幣定存,「最多嗰次收接近4厘(年)息。」據唐太說,這類短期定存非常搶手,「唔係話你想做50萬(人民幣.下同)就畀到你,可能只係畀你做10萬、8萬蚊。」
存款對一般人來說,就一定是保本、無風險的,為何要做風險評估?本報記者為揭開這個「高息存款」之謎,特親到中國銀行深圳分行開戶,並向銀行職員查詢有關短期高息存款。銀行職員轉介經理推銷這種產品,記者強調不能承擔風險,只會做保本的定存,銀行經理推介「搏.弈BY1104A3M」中銀安穩回報產品,存款期由7日至3個月,年息2.1至3.2厘,最低存款額5萬元。假設存入50萬元,7日收息201元。銀行經理說,「我哋啲理財產品,投資方向主要係國債、央行票據、金融債,票面息口較高,所以息口都較高,相對較穩定。」
記者細心閱讀只有3頁的「搏.弈BY1104A3M」產品說明書,發現銀行之所以能夠提供比一般定存更高的利息,是由於銀行透過有關產品籌集的資金,會拿作投資金融衍生產品,簡單來說,就是結構性投資產品,而非定期存款。
然而,一般存戶即使不偷懶,購買前閱讀投資產品的說明書,亦很容易「中招」,因為說明書白紙黑字列明,有關產品風險程度為「1.極低風險產品」,屬保證收益類產品,本金受保障,而且預期收益不能實現的機會極低。

《北上開戶過程直擊》
(1)開戶
記者表明來意,冀開設定期存款戶口,在銀行職員指示下,填妥申請表。

(2)開戶
銀行職員知道記者想賺取人民幣定存高息,將記者轉介銀行經理跟進,該經理遂向記者推介結構性理財產品,並聲稱該產品投資國債和央票,保證「保本」。

掛鈎央票 「唔通攞唔返咩」

投資方向一欄亦指出,透過產品募集的資金,納入中國銀行資金池進行統一運作管理,投資在國內銀行間債券市場上流通的國債、央行票據、國開債、進出口行債券及農債等公開評級在投資級以上的金融產品,以及債券回購等金融衍生產品。
驟眼看,一般存戶會以為是買了國債及央票,就連該名銀行經理亦一再強調,「我哋銀行會買一啲未到期嘅國債同央票,國家籌集資金時,都會發行國債啦。」
當問及說明書提及的資金池究竟是中行抑或旗下附屬公司運作,投資的債券金融衍生產品結構如何、交易對手、抵押品等,銀行經理均未能回應,只是「唸口簧」地說,「你話央票、國債唔通到時攞唔返咩,呢個係中央銀行票據、國債,你話到時兌唔到咩?無乜可能。」

(3)審閱
銀行職員審閱記者所填申請表及投資風險評估表格,並對記者提出建議。

(4)更改
記者在個人客戶風險評估問卷中,填上沒有投資具風險產品經驗,銀行經理稱,缺乏投資經驗或太保守,每次購買理財產品均需再簽署意向書,故要求記者更改答案。

文件不清楚 勿貿然投資

對於飽受雷曼迷債教訓的港人而言,這句說話應有點似曾相識。從雷曼事件吸取教訓,有關債券的金融衍生產品,一旦遇上交易對手未能履約,債券隨時變廢紙。至於內地銀行是否真的不能倒閉?去年底,中銀監副主席王兆星首次明確提到,今後營運不善的小型銀行以至大型金融機構,也可面臨「關閉和退出市場」的命運。誰說內地銀行不會倒閉。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李兆波,看過「搏.弈BY1104A3M」產品說明書後亦表示,該產品投資回報與定存相若,但產品說明中已提及規定的投資收益率,不保證到期能收回。他又稱,這款投資產品,能在短時間內提供較定存高的回報,涉及衍生產品,故投資前不應單靠數頁簡單說明書,要細閱真正的買賣合約細節,如有不清楚的地方,不要貿然投資。他提醒港人,「結構性產品在太平盛世確能賺取高息,一旦情況走向極端,恐防會是雷曼迷債的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