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絲人在外地,倍感思鄉,澳大利亞需好,可是實際生活卻不是想像那麼好,例如就業和消費都不是那麼容易,一海之隔的阿強笑說:「香港很多方面都不及澳洲好,就只有就業和消費比較好。」
低技術人士瀕失業
澳大利亞生活確實不易,一個於觀塘APM吃到的飯,在這邊的價錢是香港的兩倍,或者你會說:「那人家賺錢比香港多一倍呀。」
賺多少,跟多少人可以自食其力看來關係不大。澳洲失業率達5%,此水平已相當於香港金融海嘯後的情況。數字顯示不到的是,這邊新相識的朋友都大嘆難找長工,仍在「量地」,跟香港動輒轉工的情況不同。
因為不是人人有工作,就算你是大學生,都不易找到合適的全職工作。
高絲還沒來之前,以為澳大利亞人懶惰不找工作,造就失業,可是跟寄宿家庭的F先生傾談後,卻有另一番體會。
有天經過當地大型電影院,高絲問:「這邊看電影貴嗎?」F先生說:「不太清楚,不過我知道網上購票有折扣。」高絲聽起來有點錯愕,因為香港網上購票方便,只有更貴。
F先生補充道:「因為本地有最低工資的關係,人工成本很高,因此大型店舖都會以折扣吸引人們使用網上服務,減低他們人手使用量。」
另一個在澳例子是影碟租借店,駕車經過眼見一家一家門市關門,換成的是網上選片,郵寄借還。
日本地區大中小企業面對最低工資的方法是製造電子買賣機,而澳大利亞就選擇好好利用網絡。
就這樣,人類的身價被限制,一天一天被科技淘汰。
香港快要實行最低工資,如此看來,可能會為一眾科技專才帶來新機遇,可是受苦的,卻是一班努力的低技術人士,失業率會升或跌實在無人知曉,不過低技術人士失業的結局,真是爭取最低工資的人想看見的嗎?
高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