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克蘭待了數天,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烏克蘭經歷史上最大核災難,為何今時今日發電量仍有一半來自核電?昨天坐長途車時與當地傳譯員Natalia閒聊,謎團終於解開。
「蘇聯某程度是對的」
蘇聯致力推核電的手法,中國人並不陌生。蘇聯70年代啟動宣傳機器推動核電,一群科學家反對切諾興建核電廠,旋即被政府「禁聲」,Natalia憶述,當時報章一面倒解說核能的優點,有話劇團甚至上演一齣愛情喜劇,背景是正在興建的核電廠,軟銷核能的偉大,「一名丑角飾演沒有知識的老婦,腋下夾着一隻鵝,在街市踱步,不斷說核電廠很危險,卻說不出原因,這角色逗得我哈哈大笑」。
切諾事件和烏克蘭獨立之後,反核聲音萌芽,政府不再開發新核電廠,普遍市民仍對放棄核電有保留,Natalia說:「蘇聯的宣傳口號某程度是對的,核電造成的空氣污染確少於燃煤,而烏克蘭賣核電給鄰國也增加國家收入」。
切諾核電廠前總監Mikhail力爭國際成立基金拯救石棺,又警告隨時再有大規模洩漏,但仍然深信烏克蘭需要核電,他日前出席綠色和平記者會時,突然勸喻這個反核30年的團體只反對核武,支持核電。他認為外界對蘇聯政府的批評不公道:「若非蘇聯政府果斷和投放大量資源善後,結果或更不堪設想。如果國家有準備承受最壞後果,核電並非一無是處。」
記者 白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