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為發展再度破壞歷史文物!西城區陶然亭粉房社區內的粉房琉璃街及潘家胡同內,青磚灰瓦、雕樑畫棟的院落近日全都披上了碩大的「拆」字,而散落於兩條胡同中的30多家擁有百年歷史的會館,包括梁啟超的故居,以及居於當地的3,000戶居民均處於拆遷範圍。中國文物學會呼籲關注將被拆的會館,並保護尚未列拆遷名錄的會館。
會館起源於明、清兩朝,當時一些外地來京的大官、鄉紳或富商集資置地建設會館,供來京趕考、辦事的同鄉吃住落腳,或舉行祭祀等大型活動,以方便照顧,交流信息和聯絡情誼。北京有記載的會館就有500多家,具有相當的文化歷史意義,但隨着房地產業的發展數量正逐步減少。
胡同滙聚34間會館
而由一橫兩縱三條胡同組成的粉房社區處於中心城區,正因地段稀缺而被納入區域建設項目。粉房琉璃街、潘家胡同3,000多家住戶均已接獲拆遷公示,當中有記載門牌的16家會館及18家無門牌記載的會館,都未有進入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全都處在拆遷範圍內。
「拆掉很容易,再找回來就相當困難了。」在拆遷範圍中最具爭議性的,莫過於梁啟超的故居,位於粉房琉璃街115號的新會會館,亦是唯一進入了文物普查登記項目的會館。據當地相關人員稱,去年曾有消息指該會館不會拆,連牆上的「拆」字也塗掉了,但後來文委部門又指它因不夠文物保護級別將如期清拆。
對此有內地媒體曾採用現場採訪、傳真等多種途徑聯絡文委相關部門負責人,企圖了解會館的具體情況,但都得不到任何回覆。對於有媒體以「梁啟超故居飲冰室面臨拆遷」為題作報道,西城區政府新聞辦公室昨晚突然指有關報道失實,辯稱梁啟超的書齋「飲冰室」應位於天津。但事實上梁1890年、1895年兩次赴京參加會試,1891年入京完婚及1898年回京參加百日維新時,均住在新會會館中四間北房,無法否定其歷史價值。
革命發源地意義深遠
「拆掉一定會後悔的!」當地居民對會館將消失亦表現得相當不捨。中國文物學會會館專業委員會會長湯錦程提到將被拆遷的會館時更是欷歔不已,他認為會館是擁有幾百年歷史的古建築,「是文化的載體,是革命發源地,擁有文物與革命教育的雙重意義和價值」,「像魯迅進京住在會館,康有為、梁啟超維新變法亦形成於會館」,不應被拆得支離破碎,同時呼籲政府關注會館的保育。
北京《京華時報》
部份遭清拆會館
新會會館
位於粉房琉璃街115號,院中套院,層次分明,目前為文物普查登記項目。梁啟超來京會試時曾住會館中路的四間北房,並在此結婚。
廉新會館
位於粉房琉璃街69號,會館大門兩側各有一個石墩,上有龍形雕刻圖案。兩扇斑駁滄桑的木門上所刻的對聯依稀可辨,上聯為「長治久安經綸盛世」,下聯為「春華秋實黼黻皇猷」,是勉勵進京考試的才子們刻苦學習,將來輔弼國家之意。
萍鄉會館
位於粉房琉璃街85號,曾是在京萍鄉人聚居地。院內四圍的房屋都是三間,街門是一間合瓦清水脊如意門。在光緒年間開啟了舉人上書之門,因「能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而成為上書官員中領軍者的進士文廷式曾居於此。
龍綿會館
位於粉房琉璃街29號,由四川龍安府(今平武)和綿州(今綿陽)人合辦。戊戌六君子之一的綿竹人楊銳曾奔走於龍綿等各個四川籍會館,從「公車上書」到「百日維新」,此會館也成了他宣傳、鞭策維新變法的陣地。
資料來源:北京《京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