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新商標須適應 加價未受落李寧策略出錯 高峯摔下

換新商標須適應 加價未受落
李寧策略出錯 高峯摔下

體操王子的光環魅力不再,本土體育品牌「老大哥」李寧(2331)從高速增長道路摔下來,前後僅半年,其他二線品牌如安踏(2020)等卻仍屢創佳績。到底是大品牌發展遇上自然瓶頸,還是公司策略出現了致命錯誤?
記者:陳健文、吳綺慧

綜合業界及分析員認為,市場出現兩極化現象,牽涉企業定位、市場策略出錯,以及品牌周期問題,料其他二、三線品牌日後也會經歷同樣階段。

可只改變產品店舖裝潢

李寧去年決定更換使用了逾20年的商標,重塑品牌。一名本土體育用品公司高管形容,這是李寧做過最錯誤的決定:「換新商標很難,消費者未必接受,風險太高,要品牌年輕化,可以從產品、店舖裝潢着手,犯不着整個商標換掉,即時製造一大堆存貨。」
另一業內人士亦指出,李寧想重塑品牌,剛好遇上原材料價格急漲,沒有自家產能又要轉嫁成本,就要大幅加價,難令分銷商與消費者接受。「李寧的分銷商很多都不是獨家經營,不少還是1人1店,利潤空間一收窄就承受不了。」
建銀國際消費行業研究陳兆昌同意,李寧業績倒退及安踏的冒起,主因李寧自身發展策略有變,「李寧去年決定提高產品檔次及價格,結果是客戶不願付出更高價格,事情就是這樣簡單。」
不過,有外資分析員則認為,李寧業務增長放慢,其實只是品牌的周期性問題:「如內地排第1及第3的Nike與adidas,分別於08及09年遇上瓶頸,第2名的李寧就在去年出問題,時間上非常合理。」

特步:增長潛力仍大

於內地分銷Nike及adidas等國際品牌的百麗國際(1880),其首席執行官盛百椒亦說:「08年是一個分水嶺,當一個行業經歷長時間高速增長後,必出現調整,Nike及adidas率先調整,因為他們當時是市場佔有率最大的品牌,兩者其後為產品加入生活元素後,銷情已在去年開始復蘇。」
如今李寧進入發展瓶頸,暫難預計能否如Nike般成功改造。但二、三線品牌是否不久亦會步李寧後塵,增長急速放緩?特步(1368)主席丁水波有不同看法。「福建的品牌做得好,是因為我們在二、三線城市的優勢強,增長潛力仍然龐大。受惠農村城市化及工資上漲,行業未來增長仍能維持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