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親兒童七成有情緒問題

喪親兒童七成有情緒問題

【本報訊】中文大學分析贐明會去年26個喪親兒童個案,發現近七成兒童有情緒問題,如抑鬱、發脾氣、缺乏安全感;三成有行為問題,如尿床、怕黑、逃學;年紀最小的只有兩歲。學者提醒家長避免對子女說逝世親人是「去旅行」或「瞓咗覺」,以免兒童對死亡有錯誤理解。
11歲的潔潔,父親年半前因白血病突然離世,母親Catherine發現潔潔開始怕黑,不肯自己洗澡,大人已經心靈破碎,又不懂處理潔潔的行為問題,後透過社工轉介,二人到贐明會接受輔導。
半年後,潔潔以畫畫表達不喜歡新居的嘈雜環境,又繪畫父母的恩愛片段,及去北海道旅行時父親拍照的情景;後來又用輕黏土造出父親在天國的生活。
中大社會工作系助理教授陳智豪表示,學前兒童對死亡沒有概念,「佢哋睇卡通片,見到架車轆過個人,個人會變咗張紙,但又會起得返身冇事」;親人長埋黃土,會問「使唔使畀支飲管佢透氣」。小學生未有足夠詞彙表達哀傷。當父或母離世,會以為親人不再愛錫他們,缺乏安全感;十多歲時,就怕在生的親人擔心自己,不把哀傷表露出來。

參與喪禮助認識死亡

陳續稱,父母為怕子女承受不了傷痛,經常會以逝世親人「去旅行」或「瞓咗覺」來代替死亡,造成反效果。他指家長必須讓兒童知道死亡是「冇得返轉頭」;讓兒童參與喪禮是認識死亡的一部份,但要先讓兒童對喪禮情況有心理準備。
贐明會中心主任黃志安稱,全港只得兩間非牟利、無政府資助機構處理兒童喪親輔導個案,該會去年收到26宗個案,只屬冰山一角,希望政府在小學課程加入生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