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產科服務瀕臨崩潰,私家醫院代表昨日與食物及衞生局會面後,只承諾短期內不會擴展產科服務,但不認為有減收孕婦空間;今年在公院分娩的內地孕婦較去年減半,但因應明年龍年效應料多一成嬰兒出生,香港產科服務關注組已向醫管局建議,撤銷非港人父母嬰兒出生名額,服務才不致爆煲,但私院須同時承諾維持現時內地孕婦比例不變。
記者:陳凱迎 袁慧妍 雷子樂
食衞局就產科問題昨日跟私家醫院聯會見面,該會主席劉國霖會後表示,私院一致承諾不會擴充產科服務,重申現有制度下,私院早有一套機制限制收嬰名額,本地孕婦有優先權預約產子,他從未聽過有本地孕婦投訴未能預約。
私院擔心資源錯配
近年在私院出生的嬰兒每年約4.5萬至4.7萬個,每間都有不同的本地及內地孕婦比率,例如仁安醫院內地媽媽佔六成,浸會醫院則佔八成。劉不肯透露整體私院的孕婦比率,強調初步無大調動,亦認為無空間減收內地孕婦,因為私院早已投放資源在產科服務,減少收嬰額會造成資源錯配,他說:「唔通坐喺度叫佢(醫護人員)飲茶食飯、嘆世界?」
劉國霖又稱,產科只佔私院全部服務的5%至10%,「賺錢嘅本錢,都係其他服務」。他承諾私院會把「冇咁深切需要」的嬰兒留在院內接受治療,繼續贊助護士接受助產士培訓,增加人手提供產科服務。
食衞局、公院及私院三方本月內將一同會面,商議解決方案。食衞局局長周一嶽昨表示,認同公院醫生明年的分娩總額應維持2010年的水平,即8.8萬,倘不能透過協商得到一個均衡的服務量數字,政府會考慮採取干預措施。
香港產科服務關注組成員兼醫院管理局婦產科中央統籌委員會主席張德康醫生稱,因應明年龍年效應,預料公立醫院出生的嬰兒較過去數年平均每年約4萬增約一成,即4,000多個。
由於私院不肯減收孕婦,張已向醫管局建議,撤銷公院每年約5,000個父母均非港人的嬰兒出生名額,以應付明年增長,「但私家醫院要合作,唔好諗住有咁大件肥豬肉,就將內地孕婦比例提高,咁只會逼返本地媽媽去公立醫院,一樣爆棚」。
「應該係曾蔭權處理」
據悉,醫管局會跟食衞局協調,由後者計算公、私院產科服務可承受的孕婦數額,醫管局會彈性處理非本地孕婦數量,但肯定明年內地孕婦一定較今年少。根據醫管局數字,今年截至11月已有5,700名內地孕婦於公立醫院預約分娩,較去年約萬個減半。
食衞局牽頭限制內地孕婦在私院的預約配額,及修改私院發牌條件,前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認為不太對題,「應該喺上游(特首及保安局)堵塞,唔應該喺下游」,以行政手段限制配額於事無補。他認為政府不應把責任推卸在私院身上,「呢個問題應該係曾蔭權處理,唔處理就係推卸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