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蘇還看核危機

復蘇還看核危機

一些自然災害會改變歷史。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日本加快轉向軍國主義。發生阪神大地震的1995年,村上春樹形容是日本戰後最重要的一年;經濟泡沫爆破雖早在1990年開始,但大地震讓很多日本人驚醒,經濟神話終於破滅。今次的世紀災難,究竟令失落20年的日本經濟雪上加霜,抑或讓這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鳳凰再生?
對於這個問題,經濟專家們的意見很老實,就是現階段言之尚早。日本政府早前推算,311東日本大地震的直接損失將達20萬億日圓(約1.8萬億港元),遠超95年阪神大地震的9.6兆日圓,成為戰後損失最慘重的災害。不過,這還未計算企業庫存及個人財產的損失,同時,福島核危機仍未解決,有關損失仍是未知之數。

汽車業電子業首當其衝

世銀認為,日本重建需時五年,目前直至2011年中期,實際GDP增長會受到影響,損失介乎1,220億至2,350億美元(約9,500億至1.8萬億港元),其中以汽車業與電子業首當其衝。核電站事故削減電力供應,打擊工業。多間芯片及汽車廠房被迫關閉停產,蘋果iPad2、通用汽車和福士汽車,都因為缺乏日本零件生產受阻。
不過,專家同時預期,災後重建項目可為經濟注入增長動力。但現階段首要是解決福島核洩漏危機,否則難言復蘇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