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樹葉的光合作用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變成氧氣和碳水化合物如糖,更是它給予一切生物食物鏈的糧食起點;核發電可以帶來無可救藥的生態災難,那麼光合作用發電又如何?一個香港中學女生的發明,竟然令世界出現轉機……
記者:馮敏兒
攝影:譚盈傑、伍慶泉
何謂光合作用?
樹葉中有一種神奇物質叫葉綠素,它可將無機物變有機物,葉綠素接收太陽的光子後,作出連環化學反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分解成氧氣和碳水化合物如葡萄糖,但除了這種產氧光合作用,還有另一種生產氫氣的光合作用。其實葉綠素不是把所有太陽光都轉化,它只吸收紅和紫兩端的光譜,綠色其實是葉綠素沒能吸收並反射的色素。在理工大學研究太陽能電池的博士研究生汪遠昊先生指出:「光合作用是個很複雜的過程,包括光的捕捉吸收的『光反應』,把二氧化碳轉換成糖的『暗反應』,都是相當繁瑣的代謝過程,包含能量和物質轉換,中間還有生物酶的催化。人類目前的科技水平,還不能完全複製光合作用每個環節,且整體成本亦極昂貴。光合作用一般只能在白天進行,而呼吸作用是無時無刻都在進行,因此實際上我們吃到的食物,是植物光合作用累積的碳水化合物減去呼吸作用消耗,餘下的碳水化合物的淨差值。」
從太陽能到光合作用發電
地球生物得以生生不息,大部份是太陽能的恩賜,化石燃料如石油便是累積了億萬年的太陽能源衍生物,而我們一般所說的太陽能發電,其實是指以矽(silicon)製造的電池板技術,把光子轉化成電流,過程中模擬光合的作用,就如一片「人工葉」讓太陽曬着,就能生產電力和能源。中國也有利用光合作用培植微藻的研究,但成品不是氫,而是從藻身上提取的生物柴油作燃料。
藍綠藻製造能源
大埔迦密柏雨中學的中七同學陳凱誼,去年透過研究「藍綠藻厭氧光合作用提供光合氫」獲得「明天小小科學家」及多個國際發明獎,竟然就是記者追查的光合作用太陽能命題,她拿着從內地一些受污染的湖泊取來的藍綠藻(俗稱紅潮),利用光合作用生產氫氣,把氫氣驅動模型車起動了,她說:「藍綠藻本身是廢物,會污染環境,但如果幫它進行厭氧光合作用,就會釋出氫氣,那跟平常的光合作用差不多。但在無氧氣情況下,即厭氧,它釋放的除了氧氣,還有氫氣,氫氣就可用來發電。」
她的啟蒙和指導研究的化學老師葉婉如女士指出:「將氫氣變成電力,原理上絕對不是新發明,但同學這個發明為何那麼有創意,可以拿取世界賽的銀牌,因為從來無人想過藍綠藻這種污物可把光合作用反轉!由於香港對綠色能源的開發非常落後,香港完全沒人研究利用藍綠藻產生電力,至於內地,就我們搜集到的大學研究報告,也沒有提及,但外國就很多!」
陳凱誼說:「藍綠藻的厭氧光合作用,將水分解為氫離子和氧氣,當中的氧氣用來呼吸,而從氫離子轉化成的氫氣就會被排出,當氫氣用作燃料電池的還原劑,就能產生電力。細細一樽藍綠藻,三個星期就可產生一公升氫氣;大約要用十分一個太湖的藍綠藻,就可提供足夠電量供香港每一日使用。」葉老師補充:「藍綠藻在密封的樽內放約四晚就會缺氧,進入厭氧環境,釋出氫氣,過程中藍綠藻不需要被犧牲,其生長過程就像我們呼吸氧氣一樣,但呼出的是氫氣,直至它壽終正寢。因為它的生長過程中會自我複製,一代傳一代,我們現在的技術只能讓藍綠藻三個星期內不死,因為厭氧的生存環境始終惡劣。不像外國家家戶戶都擁有自己的湖泊水池,在香港的家居很難做到,而且藍綠藻有一定厭惡性和不衞生,但交由發電廠則絕對可行。現在我們所見的所謂利用藍綠藻發電,是將藍綠藻變成生物能源,變成汽油,燃料電池所用的氫氣,是經過發電廠燃燒石化燃料產生的電力製造,但同時製造二氧化碳,但我們就不需要這一步驟,所以我們發明的氫氣是真正『炭中性的綠色能源』!」
即場學術評核 氫氣儲存和運輸是問題
太陽能電池專家汪遠昊先生,看過陳凱誼同學的研究報告後大為讚賞:「對一個中七生來說,真的不容易,更是很不錯而具學術性的研究,她對藍綠藻產生氫氣的過程進行了各種研究,從不同溫度、壓強和濃度的藍綠藻對製氫總量的影響,並將製取的氫氣應用在小型燃料電池驅動的模型車上,具有示範性作用!但如果從嚴格的學術角度,還有不足之處,例如氫氣的儲存和運輸一直存在大問題,也是氫氣驅動的質子膜燃料電池一直不能規模化生產的原因。因為氫分子很小,容易從儲存器逃跑掉,而且氫氣在常溫下,無法被壓縮成液態,一旦洩漏很容易爆炸,所以氫氣的儲存和運輸正是各國的研究熱點。還要考慮經濟效益問題,例如足夠快嗎?成本足夠低嗎?是否適合規模工業化呢?陳同學對比太陽能電池和風力發電,認為藍綠藻製氫氣的方式更有優勢,譬如從太陽能轉換成氫能的效率可以達80%,其實不準確,因為太陽光包括不同頻率的光,不是所有頻率的光都可被藍綠藻吸收,所謂80%其實尚未包括佔了絕大多數,沒被吸收的光子,因此總體效率其實還很低。已經規模化的太陽電池效率已可達18%至20%,實驗室中的最高效率更可達40%以上,因此陳同學論文中的11%已過時。目前太陽能佔總發電量不超過1%,不過非常重視清潔能源尤其是太陽能的德國,其再生能源的總發電量在09年已有16.1%,德國的火力發電成本與太陽能發電成本很接近,但中國的煤價實在太便宜了!」他補充說中國在太陽能光電光伏的利用上雖落後,但製作方面則是世界首位,光伏市場呈現爆發式的增長,光在國內就創造了數十個億萬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