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凡:火葬明星小丈夫 - 楊凡

楊凡:火葬明星小丈夫 - 楊凡

五歲時隨著母親和二哥坐著四川輪從香港來到台灣基隆港,沒想到十一年後會一個人坐著翠華號又重回到香港。在這一往一來的十年裡,我學會了看電影。

五歲之前對電影的記憶沒有絲毫印象,反而在台灣開始對每部影片、每家戲院的印象都還存在,譬如記憶中第一部電影應該是在台北和平西路的明星戲院看的《小丈夫》,這家明星戲院是座落於古亭區和平西路和羅斯福路交口的一家電影院,朋友在網上替我查了一下,這間戲院在三十年代就已經存在,五十年代在古亭區也算是非常熱鬧的戲院,專門上演國片,我童年在古亭小學讀過兩年,記得哥哥姐姐喜歡到西門町看洋片,我則由阿姨帶著到附近的明星戲院看國片,記得的影片有《桃花江》、《鮮牡丹》、《血染海棠紅》這些帶著強勢花朵的片名,或許還有文藝過文藝的《盲戀》(李麗華主演)因此而對香港電影明星開始感興趣,繼而開始留意香港明星的蜚流長短。譬如說:黃河愛上左派的紅線女,紅線女卻和大陸的馬師曾相好,黃河因此為情自殺,後來還要傾蕩自己的積蓄把這段愛情拍成電影叫《痴情》。再譬如說:林黛主演的《翠翠》在戲院上映了幾天,正當生意興旺時忽然間下片,大家正猜測是否因為有個在大陸的父親程思遠,那廂卻又傳來因為故事改編自思想左傾的沈從文《邊城》。那時的國片不但銀幕上要黑白分明,銀幕下政治立場更要左右勢不兩立。因此後來的雙胞《啼笑姻緣》在台灣上演時,皆因原作家張恨水當時還住在大陸,但又是邵氏電懋兩家大公司出品,禁不得也哥哥,因此只有更改片名,一部叫《京華春夢》,邵氏的就叫《故都春夢》,先後公映,皆大歡喜。
話又說回記憶中的《小丈夫》,這是一部講舊社會封建家族中替小少爺迎娶年長新娘的習俗然後新娘又紅杏出牆的故事,那時肯定沒有電影分級制,因此這齣不宜兒童的電影就算是我陪著春閨寂寞的阿姨去看罷!銀幕上發生什麼事雖然似懂非懂,但是到了後來似乎愈來愈激動,也不記得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只記得黑白銀幕上一陣混亂,人來人往,呼叫喝罵救命聲齊來,緊張得透不過氣,然後有一把火把漆黑的銀幕燒得一片灰白,看見女主角站在火中,印象深刻。這是我第一部記憶中的電影,這個故事情節記得很清楚,而那場戲可能是女主角被村裡人發現這不倫之戀後準備自焚殉情。這部影片在我懂事後一直想查出誰人主演誰人導演,然而一直不得而知,只知《小丈夫》並非原名,而這影片在當年的台灣也屬問題電影,上映沒幾天就被下片,五十年代初期台灣還沒有正式的本土電影,許多香港引進的影片不是公司可能有前進思想就是可能演員是思想左傾,常常上片數日就被人舉報,然後冠以問題影片,永遠不得見到天日。這是否影響到日後我對問題影片及不倫題材,就不得而知。後來林翠和趙雷又重拍了這個故事,叫做《女人女人》,還加了一位萬里紅范麗,但是這已是國泰電影事業的尾聲,我在灣仔麗都戲院再看這重拍的《小丈夫》,已經完全沒有童年時的那種震撼,可能暗地已經自知將來要走的路。
在明星戲院看了兩年國片,就搬到了台中,在這個文化城市,我開始看西片,開始一個人自由自在地選擇影片與戲院,美商八大公司出品,歐洲文藝加霸王肌肉電影,日本小林旭及石原裕次郎(石原慎太郎弟弟)電影,再加上香港電懋和邵氏,後來更加上中影的健康寫實與國聯的七仙女,即使住在偏僻的大度山,因為有了電影,就覺得生命熱鬧豐富。於是十歲那年我就立志拍電影。

當我再回到明星戲院的時候,已是半個世紀之後的事,驚訝地發現她已轉型成為一家台北最in的disco「二樓」,走到和平西路口,從路上的年輕朝聖者的衣著看來,就知道這不只是紙醉金迷更是酒色財氣聚集之地,進去了「二樓」還有一層秘密的「三樓」,俊男美女穿梭在閃爍不停的七彩夢幻燈光中,超高分貝的音樂配合著舞池中自戀者的搖臂晃臀,或者寂寞心靈靠在酒吧旁只想沾點虛無的人氣,如此現代,原來這就是老女人拉皮之後的樣子?聽說在之前這裡是快餐廳,之前又做過商場,之前也做過三輪戲院,之前,也就是五十年代,可是風光一時的國片首輪戲院。不知「二樓」是否依舊?原來上次造訪她已是十年前的事。
寫到這裡,朋友忽然帶來《小丈夫》的資料,原來這部影片原名叫《火葬》,是永華電影公司1948年在香港拍的,主演的是當時得令的白楊與陶金,導演是白楊丈夫袁俊。當時的永華是最有誠意、野心與規模的電影公司。許多經典如《國魂》、《清宮秘史》、《翠翠》都出自永華。《火葬》雖然首映於1949年,然而1950年新中國成立後也在中國內地放映,在我模糊的記憶中,《小丈夫》應該是1951年在明星戲院看的。一部影片同時可在兩個水火不容的政治環境下存在,風波自然少不了,難怪編導以後有這樣的自我批評「地主階級觀點加美帝電影技巧」的一部作品,而上海影評工作者聯誼會則說「一部典型形式主義技巧論的作品」而這卻是我記憶中的第一部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