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愚人節那天與朋友閒談,其中一個無聊的話題,是Leslie的《Monica》流行些,還是原唱的吉村晃司那一首《Monica》較紅呢?哥哥在上,當年有經歷過「ThanksThanks……Monica」熱潮的,都會認同此歌只應天上有,3歲到80歲都應該識唱,甚至我記得中台兩地都出現過翻版張國榮的國語版,驚人的是那年代的女人街,還有10蚊有找的真正老翻廣東版《Monica》,由音樂到主唱的都是A貨,這統統都在說明「正貨」的威力吧!
但愚人節的那個話題,還是顯出了我們的眼界有限,一來歌始終是日本人原創的,二來日本市場也不是香港可比擬的,吉村晃司當年憑此歌紅遍日本,還記得那年頭的他在紅白大賽也是搶盡風頭。
4月1日的燭光晚會,香港人為日本大解慳囊之餘,也在歌聲中回味着日本文化,孕育我們長大的日子,《前程錦繡》的劇集我沒甚麼看過,但歌卻是歷久不衰;至於《阿信的故事》就真的乖乖不得了,翁倩玉的歪音廣東話,令人立即想起那劇中阿信屈膝抹地的努力加油,令人動容。
鼓勵本地創作是永遠不會錯的真理,但改編日本歌的日子,是我經歷過最輝煌的本地樂壇,人們說日本人很自我,但眼見J-League的蓬勃,就知他們從來不抗拒外來的好東西,外援的質素就是帶動日本本土水平的原因之一。
學得幾多得幾多
支持日本貨,最近可以做的就只有買日本雜誌,到日本書店逛逛是令人又愛又恨的,書太多,錢太少。但買1本好、10本也好,得着總是太多,因為日本雜誌的認真及仔細,不是價錢可以反映出來的。每次我嗅着日本書的香味時,心裏的願望都是一樣,學得幾多得幾多,睇得幾多得幾多,只有承認自己是小學生的水平,才能從人家大學生身上偷偷師,令自己生活過得更有意思。
文:key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