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禪修大師詠給明就仁波切(YongeyMingyurRinpoche,下稱仁波切)來港舉行座談會,這個曾被稱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演講前先跟記者談個快樂的話題──女色。
記者:「有沒有喜歡的女孩?」
仁波切:「家鄉有很多漂亮的女孩,我曾經搭訕,但不成功,我會用禪修轉化這些情感。」
記者:「為何要壓抑情感?」
仁波切:「不是壓抑,是轉化,這樣你才會得到真正的快樂,否則你的情緒會失控。」
記者:「那我應否談戀愛?」
仁波切:「你毋須守戒,當然可以結婚生仔。」
記者:「但你說不會快樂。」
仁波切:「對,會有很多問題,例如執着和分離。」
記者:「那我應如何抉擇?」
仁波切:「你可接受,也可放下,接受以後,就得承擔。」
換句廣東俚語,就是「食得鹹魚抵得渴」。
期望越大 落差更大
仁波切手執念珠再打個譬喻:「你拿得越高,擲下來的聲音越大。」做人跟擲念珠也一樣,「你要得越多,他朝失去時,就會更失控。」21世紀,他重提盲婚啞嫁,「印度有個調查,父母安排婚姻,較自由戀愛更快樂、更持久」。他說男女尋找完美情人,期望越大,落差更大,「你只會記住他一樣不好,不會欣賞他其餘九樣好。」佛陀說的話?「科學家,但我同意」。
佛陀沒有叫仁波切改行當科學家,只叫他別盡信佛語,要去驗證求真,「古人買金,要咬、要磨、要燒,才辨出真偽」。以前驗金,如今驗腦。2002年,他應邀到美國威爾康辛大學,接受禪修對腦部影響的測驗。在外來刺激下,他右腦沒有產生絲毫負面情緒,左腦則活躍頻繁,不斷釋放正能量,科學家還以為儀器出錯。這項驗證2005年登上美國《時代》周刊,他被譽為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仁波切有張圓臉,說話幽默,毋須驗證已很有說服力。1975年他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區出生,3歲時獲認證為17世著名禪修大師詠給明就仁波切的第7世轉世,他笑說:「從此多了一對翼。」惟他自幼患上恐慌症,害怕天災和陌生人,13歲時閉關3年,透過禪修克服恐懼,「還跟它做朋友,可以說聲嗨」。17歲那年,他成為歷來最年輕的閉關上師。
禪修科學 殊途同歸
「開心禪」是仁波切最耍家的本領。他在酒店房內跟記者禪修,閉上眼睛,只聽見冷氣機的聲音,「這是『覺知』,你知道這聲音存在,但不必受它影響」。若聲音換作舊情人,豈不越想越傷心?「這時候覺知像是一盞明燈,讓你知道內心痛苦,但毋須被它牽引」。正如我們怕鬼一樣,「當你以為背後有鬼,只要肯回頭一看,其實只不過是一棵樹」。
禪修沒分宗教,仁波切也一直醉心科學,他說兩者殊途同歸,放諸四海,干戈也能化玉帛,「我們有戰爭,因為自我作祟,與他人產生對抗。」若美國前總統布殊學習禪修,結局會否改變?「問題解決了,就沒有戰爭」。
仁波切到處講學,4月中來港三日主持題為「遇見快樂」的講座,他說香港雖富裕,人心卻不滿足。「你不滿足,就算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不快樂」。但許多時候,不快樂是緣於執着。他說西藏人習慣把牛奶製成乳酪,有時生產過程失敗,便將錯就錯製成芝士,「每個選擇都有得有失,你不能永遠選對,也不會永遠選錯」。他說快樂由心出發,一旦與名利掛鈎,快樂也只能隨股市大起大落。
女色可談 政治免問
一小時的訪問充滿歡樂,仁波切有問必答。達賴喇嘛流亡海外多年,他會快樂嗎?「他是快樂的。」他不能返西藏,怎會快樂?「Sorry,butIdon'twanttotalksomuchaboutpolitics.(對不起,我不想多談政治)」。女色可以暢談,惟獨政治,從來都不是快樂的話題。
記者 王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