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記者在輻射災區

我們的記者在輻射災區

甚麼叫做浩劫?就是無數汽車和漁船被洪流冲上屋頂,就是無數鋼筋樓房被狂潮打得支離破碎,就是無數人家被大海趕到無家可歸。311東日本大地震引發巨大海嘯和核危機的半個月後,《蘋果日報》記者兵分兩路,深入岩手、宮城兩縣,重訪災區,世紀災難的災情仍然觸目驚心。
災後踏入第三個星期,我們踏足的地方,上至宮古的淨土之濱,下至仙台的人間樂土,無不是舉目頹垣,破敗處處,三周前的驚天災禍,如今依然歷歷在目。如果荷李活災難電影是誇張失實,我們所見所聞肯定是超越大導演所能想像的恐怖場面。
採訪過無數天災人禍,從未試過這樣輕易接觸到災民,因為「被災者」實在太多,隨便搭上一輛的士,司機會跟你說,他的哥哥和弟弟都被海嘯冲走;跟渡輪上的乘客閒話家常,他突然悲從中來,因為至親好友已不在世上。截至昨日,東日本大地震已造成11,734人死亡、16,375人失蹤,大部份是因為地震引發的海嘯遇難。

《岩手縣》
蔡元貴(左)、溫文學(右)

《宮城縣》
陳沛敏(左)、林社炳(右)

單是宮城、岩手兩縣,死亡人數已過萬人。我們沿着海岸線分別走了五日五夜,還走不完所有災區。單是岩手縣陸前高田那片遭汪洋吞噬後嘔吐出來的爛地,駕車也需要半小時方能圍繞一周。宮城縣的女川町、南三陸町,幾乎「滅町」,整個城鎮就這樣突然消失了。
人工力量輸給天然災害,但人類的生命力沒有輸給大地震。當上萬的人命被海浪吞噬,嫁到仙台的港人Frances在地震後誕下小生命,核輻射洩漏危機下人們披星戴月大逃亡的消息頻傳之際,這位母親仍然在「被災地」守護她的小嬰兒。在宮城縣石卷市,報社記者跟我們分享他們如何在印刷機停頓、沒電、沒手提電話的情況下,澗水採訪、手抄新聞,只為堅守崗位。
震災對日本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我們到訪了一些港人旅遊熱點和日本漁業重鎮,對於何時復蘇,受訪者都無奈搖頭。我們還探訪過避難所的災民、救災機構的義工、政府部門的官員,希望可以多方面了解劫後餘生是怎樣的一回事,希望傾聽多一點聲音,從中更深的體會患難裏的真情。
今起一連幾天,本報會把採訪隊沿途紀錄展現,試圖從不同角度窺視一個頃刻破滅的國度,如何從絕望中自處,如何從失落中求存,「復興」二字,近日在日本傳媒中不斷出現。平成23年的這場重擊,那曾經傲視亞洲的帝國,真能絕處逢生嗎?

系列報道 明日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