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軍事互信基礎在透明度在國家化 - 李平

蘋論:軍事互信基礎在透明度在國家化 - 李平

北京昨日發表的《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與過往六份國防白皮書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強調建立軍事互信。「互信」一詞在白皮書中出現了21次,涉及台海兩岸、中美、中俄等雙邊及多邊軍事互信。北京如此強調軍事互信,是新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習近平領軍理念的體現,凸顯北京已聽到、看到國際社會對中國軍費連年大幅增長、軍力不斷膨脹的憂慮,但是,北京的解釋、採取的措施遠遠未能讓國際社會釋懷。
自1998年開始,北京每隔兩年就發表一份國防白皮書。發表時間過往多在當年12月或翌年1月,今次遲至3月底才發表,或許與早前的軍隊大幅加薪、軍費恢復雙位數增長一樣,與新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習近平有關。習近平在去年10月出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確立他作為中共第五代領導核心的地位。全國人大常委會也打破慣例,當月就任命他為國家軍委副主席,而不是等到今年3月才由全國人大會議任命。
新一份國防白皮書,顯然要經由未來的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班底及他本人審閱,加上官方早前的焦點聚集於「十二五」規劃,這份白皮書才被延遲發佈。同往年的國防白皮書相比,今次的白皮書未再設立介紹解放軍各大軍兵種情況的專門章節,而新增「軍事法制」、「建立軍事互信」兩章,從中可以管窺習近平主政後的軍事理念。
作為中共下一代的領導核心,習近平將國防白皮書的重點放在取信於國際社會,應是希望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與支持。
白皮書重申:「中國的發展道路、根本任務、對外政策和歷史文化傳統,決定中國必然實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但是,無論中國加速發展航空母艦,還是習近平早前親自到成都視察最新型殲-20戰機試飛,都難以令國際社會信服中國的防禦性國防政策並未改變。
白皮書強調:「中國重視軍事透明問題,致力於增進與世界各國的軍事互信。從2007年起,參加了聯合國軍費透明制度。」但是,白皮書所公佈的軍費數據,包括2008、2009年的軍費開支及2010年軍費預算,分別為4,178.76億元、4,951.10億元和5,321.15億元,而全國人大會議公佈的數字分別為4,099.43億元、4,829.85億元和5,190.82億元。這種差異,只會加劇對中國軍費透明度的質疑,遑論一直受詬病的中國隱性軍費。
白皮書指出:「中國武裝力量遵守憲法和法律,貫徹依法治軍方針,加強軍事法制建設。」但是,白皮書同時強調必須確保軍隊始終在中共的「絕對領導下」,堅持的仍是中共「黨指揮槍」的理念,遠離軍隊國家化這一法治準則。
由此可見,習近平雖然期望透過重申奉行防禦性國防政策、重申軍事透明度及建設軍事法制,與國際社會建立軍事互信,並由此鞏固其軍中及黨內地位,但是,脫離了軍隊國家化的基礎,脫離了軍隊依法運作的基礎,脫離了軍費的真正公開,只是緣木求魚,難以取信於國際社會。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