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白皮書首倡兩岸軍事互信台指時機未成熟 促先撤對台導彈部署

國防白皮書首倡兩岸軍事互信
台指時機未成熟 促先撤對台導彈部署

中國國防部昨發佈《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首次提出兩岸在倘未統一的前提下,可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國防部官員更首次表示,有關(導彈)軍事部署的問題,並非針對台灣同胞。但台灣國防部和陸委會均稱,目前尚非推動軍事互信的時機。大陸應主動撤除對台軍事部署,才能進一步建立兩岸互信。

長達三萬多字的《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分十個章節闡述中國國防政策、軍隊建設、軍費、國防科技、國防開支等。白皮書首次闢出專門章節,詳述中國在建立軍事互信方面的實踐。在第二章「國防政策」中,更大量着墨兩岸關係。

今年初,中國研發的第五代戰機殲20在四川成都試飛,引起各國關注。

國防白皮書闡述了解放軍各個部隊的發展,以提高軍事透明度。

美對台售武窒礙兩岸和平

其中指出,「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以利於共同採取進一步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的措施」。但白皮書同時也指,台獨和美國對台售武仍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最大障礙和威脅。
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在記者會上稱:「兩岸的中國人應當盡力避免骨肉同胞同室操戈、兵戎相見的局面,應當在和平的環境下攜手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
中國軍控裁軍協會理事、解放軍退役少將徐光裕分析稱,白皮書提議的建立兩岸軍事互信可理解為:可撤走對台的1,000枚導彈。但耿雁生被台灣記者問及中國會否調整對台的軍事部署,仍不肯鬆口。他強調,大陸的軍事部署絕不是針對台灣同胞:「如果有的話,我想也是正常的。有關軍事部署可在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時加以討論。」
自1998年以來,中國每兩年發表一次國防白皮書,這次是第七次。在主張台獨的台灣前總統陳水扁執政期間,國防白皮書在對台問題上「狠話不斷」。2004年扁成功連任,大陸將「制止分裂,促進統一」列為國防首要目標;2006年因國共兩黨達成「連胡公報」,兩岸形勢稍見轉機,白皮書措辭稍為緩和。直至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國家主席胡錦濤同年底在《告台灣同胞書》中,首次提出探討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的問題,國防白皮書中對台政策也大為軟化。

中國強調,軍事部署導彈「絕不是針對台灣同胞」。

大陸被指攏絡台灣民心

對於大陸正式在國防白皮書中提出軍事互信機制,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顧問曾復生認為,大陸此舉主要想攏絡台灣民心,但這與希望兩岸政治協商一樣,都屬單方面想法,目前兩岸討論軍事互信的基礎不夠,一旦兩岸討論,勢必嚴重衝擊台美軍售及台美互信。
台灣國防部昨晚指,目前政府的兩岸政策仍是秉持「先易後難、先急後緩、先經後政」的協商原則,至於軍事互信機制等議題,因協商的主客觀條件尚未成熟,目前尚非推動時機。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重申,台灣安全是兩岸關係發展重要關鍵,是兩岸共同的責任。綠委蔡煌瑯則痛批:「這是統戰!中國將領曾說一千多顆導彈對準台灣,要是真有誠意,先把導彈撤走!」
新華社/台灣《蘋果日報》

近年國防白皮書有關兩岸問題的比較

2004年:措辭強硬
‧指明「制止分裂,促進統一」是國防政策的首要目標,「中國人民和武裝力量將不惜一切代價,堅決徹底地粉碎「台獨」分裂圖謀」。

2006年:用詞稍緩和
‧指「台獨」仍是影響中國安全環境的因素之一。「反對和遏制『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的鬥爭複雜嚴峻」。

2008年:態度軟化
‧稱台獨分裂勢力謀求『台灣法理獨立』的圖謀遭到挫敗,台海局勢發生重大積極變化,「兩岸雙方在『九二共識』共同政治基礎上恢復協商並取得進展,兩岸關係得到改善和發展」。

2010年:探討建立軍事互信
‧表示兩岸可適時就軍事問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以利於共同採取進一步穩定台海局勢、減輕軍事安全顧慮的措施」。

資料來源:中國國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