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解碼:同心,同步,同行

健康解碼:同心,同步,同行

在基層醫療工作近10年,記得入職時,只會死記家庭醫學的金句:CCCP(C-communitybased立足於社區;C-continuing持續;C-comprehensive全人;P-preventive預防)。但,這究竟有甚麼涵義呢?

家庭醫生體驗病人

李太是一位七十多歲的糖尿病患者,初見於六年前。她總是頻頻點頭,表示會依從醫生吩咐。但血糖控制很不理想。原來她的女兒患白血病數年,最近復發入院,為了女兒,李太無暇照顧自己,又經常和先生爭拗,加劇了李太的負面情緒。作為一個家庭醫生,對病人的處境感同身受,一方面詳細了解其女兒的病情,給予解釋與安慰;另一方面安排先生陪同覆診,加強溝通及支持。
很不幸,女兒一年後去世。李太患上嚴重抑鬱症,需要入院治療。出院後李太覆診糖尿病時,家庭醫生作「統籌者」會一同跟進精神科的情況。一年後,李太逐步恢復正常生活,開始做運動。然而,膝關節退化的痛楚令她卻步。家庭醫生作為「守門人」,經評估後認為最適合她的並非轉介骨科,而是到義肢矯形部訂製護膝用具作運動時用。
最近,留意到李先生陪診時,無法正確講述藥物的服用方法,脾氣也很急躁。發現他患上輕度的老年癡呆症。作為家庭醫生,照顧李先生病情之餘,必須兼顧李太的情緒與壓力。伴隨這一家的六年中,體驗到他們的喜怒哀樂,領悟到家庭醫學的真諦──希望可以和每一位病人,同心,同步,同行,相伴終身。
撰文:醫院管理局港島西聯網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部王華力醫生
逢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