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各花入各眼,鹹魚青菜百貨中百客,皮包骨的愛戴者一定把他奉為百年不遇的奇珍,摟在懷中骨頭碰得一陣噼嚦啪啦響,未曾真箇已消魂。我們這些世俗的食肉獸,雖然不至於像熊粉一般擇肥而噬,體重少於九十五公斤引不起胃口,但在街頭巷尾狩獵,高呼也好默誦也好,免不了模仿毛尖女士的聲氣,來一句「給點真的肉吃吃」。所以讀到甘地也搞基的新聞,第一反應不是道德上的,而是純肉體上的,設身處地代入n年前的境況,為他那位冇啖好食的對手難堪。那麼道骨仙風,就算淫過麥當娜也顯得神聖不可侵犯,虛無的擁抱有點吃棉花糖的意味,含在嘴中一陣風似的,由朝食到晚也不覺得增添了加路里。
不是不知道這裏頭充滿偏見:印度新時代之父的印象,悉數來自那部陳年荷里活傳記片,本尊與賓京斯里有多少出入從未深究。而且老來骨瘦如柴,並不表示盛年也一定是排骨仙,他後來的面無三両肉似乎是盡忠報國捱出來的,青春期可能周身肉騰騰——忽然想起現在滿面稜角的劉德華先生,在八十年代初那張由楊凡操刀、曾經登上《號外》封面的艷照裏,潤滑的啤啤肥便清晰可見,「三歲定八十」這種古訓完全沒有應驗。至於甘先生和名叫卡倫巴赫的德國猶太裔富裕工程師是否真有景轟,我連放大鏡也懶得掏出就一鎚定音:梗係有!別的線索可以生安白造,兩個密友一個自稱「上議院」、另一個甘心屈居「下議院」如此camp到爆的細節,誰會編得出?耳鬢廝磨的恩愛,盡在兩議院的一上一下之中,相信我,假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