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傳播311劫後訊息,日本通的微博額外醒神,正面得來活潑養眼,頭殼頂毫無慘淡愁雲聚集痕跡。像這一則,轉載讀賣電視《東日本大震災復興之道?》深入臨時風呂採訪,赤裸裸的青年站在迷濛蒸氣中,混身精壯肌肉令人目為之眩,可觀性比《3D海猿》有過之而無不及。義正詞嚴的哈日族可能不恥這種逢漢超行徑,人家國難當前滿目瘡痍,隔岸的基佬仍然掛住嘢,將鹹濕建築在別人無家可歸的痛苦之上,正一禽獸所為。但我認為廢墟裏春光乍洩,代表的其實是對生命的樂觀,受災者既然留得青山在,沒必要有柴不燒,由朝到晚苦瓜面口。悉心洗滌肉體不但包含一種原始的愛和珍惜,打點皮囊執拾尊嚴,更是重新起步的準備。況且,如果傷痛尚未痊癒,怎會有心機整頓軀殼?所以在我眼中,這幅出浴圖徹頭徹尾可喜可賀。
當然,也可能是消極的苦中作樂,大難不死特別覺得生存可貴,以最切膚的方式向有限的光陰報仇。年年目睹櫻花盛衰,總不會沒有潛移默化作用,滲進骨頭漸漸變成處世哲學,替有生之年填上哀艷的顏色。這樣的時刻看《愛,別讓我走》,很為戲中男女窮凶極惡寄情於性動容,他們為人的任務是捐贈器官,註定英年早逝,趁青春心肝脾肺腎一樣樣被收割,不許人間見白頭——根據日本出生的英國作家石黑一雄小說改編,幾歲大就隨父母移居海外的他,顯然流着與大島渚《感官世界》一脈相承的血液。明天那麼寥寥可數,可以做些什麼?道行高的主張靈修,沒慧根的比較實惠,狠狠把肉身能量推到極致,做着只有活着才能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