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經濟好轉,「有工冇人做」問題加劇。去年本港企業透過補充勞工計劃,成功申請1,180名外勞來港工作,較前年多出五成,數目創近九年新高;逾半數在安老院任護理員,去年更罕有地有16名鋼板構造工獲准來港工作。負責審批外勞申請的勞顧會成員踢爆,不少安老院以高於現職本地員工薪金,招聘外勞,但外勞來港後被安排從事其他工作,甚至被剋扣工資。
記者:盧文烈
勞工處去年接獲808宗補充勞工計劃申請,涉及2,340個職位,最後批出1,180人來港。去年獲准來港的外勞人數,是自02年以來最多,較前年的797人更多出五成。
獲批來港外勞中,636人從事安老院護理員工作,其次是禽畜/魚場/耕種技工,有280人,廚師也有28人,去年有16名船廠的鋼板或鋼鐵構造工獲批來港,是近年首次。
最低工資或可減外勞
根據現行補充勞工計劃,僱主若要聘請外勞,須先以該工種的工資中位數在港進行招聘,四個星期內無港人問津便可申請輸入外勞,但最終是否獲批仍有待勞顧會決定。本身是勞聯副主席的勞顧會勞方成員吳慧儀稱,部份職位上班地點偏遠,加上屬厭惡性工作,因此未能吸引本地人加入,不過也有不少職位,聘用條件太差,難以請到合適人選。以安老院護理員為例,每日做足12小時,即使工資中位數近期已升至7,000多元,薪金仍屬偏低。她表示,最低工資實施後,員工薪金可望提升,相信屆時能吸引港人入行,減少外勞數目。
安老院剋扣外勞工資
吳又踢爆,過往在審批外勞申請時,發現不少安老院的本地員工,薪酬較外勞還要低,「呢啲咁唔合理嘅情況,申請我通常都唔會批」。她指出,過往曾發現安老院引入的外勞,來港後並非從事護理員工作,而是充當較高級的保健員,也有安老院剋扣外勞工資,勞工處必須加強巡視。
建造業總工會理事長周聯僑表示,建築公司及船廠都需要鋼板構造工,隨着基建工程越來越多,業界對這類員工需求也增加,但工會並不同意輸入外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