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溝通教印巴童要更包容

加強溝通
教印巴童要更包容

荃灣商會學校取錄不少南亞裔學童,但仍以華裔教師為主。處理印巴裔學童問題的教育專家認為,本土教師必須先了解印巴裔學童的背景,例如其宗教忌諱,言語間絕不可有歧視成份,需有更大包容性。有家長教師會代表則批評荃灣商會學校意圖淡化毆打學生事件,無公開向家長及學生交代,反容易導致以訛傳訛,徒添家長疑慮。

了解習慣 避免誤會

有尼泊爾、印尼裔及不少新移民學生的新會商會學校校長呂錦強表示,華人與印巴裔家長的家教有頗大分別,印巴裔學童上課時一般較活躍,大部份學童可以英文溝通,如溝通不到教師可多做手勢,例如以手指放口唇表示安靜、做得好可豎拇指讚好,或借助同學間壓力令其停止搗蛋行為,「叫同學一齊望吓佢,等佢知道自己太嘈,影響上堂」。
呂錦強強調,教導非華裔學童的新教師應事先了解伊斯蘭教、回教等忌諱及飲食習慣,避免不必要誤會,「有啲(學生)唔鍾意你摸佢個頭,如果佢好嬲,你仲摸佢梗係唔好,『阿差』呢啲字眼一定唔可以用」,對他們亦要多鼓勵及包容,互相尊重最重要。
對於學生操行問題,呂錦強說,教師處理時千萬不可動氣,如學生太過挑釁性,自己也控制不好情緒,需盡快找其他教師處理,「叫學生嘅班主任、訓導主任上嚟,因為再搞落去好易失控」。

校方隱瞞 家長擔心

油尖旺區家長教師聯會會長劉李偲嫣指很多學校常以內部事件作擋箭牌,不願公開此類事件,會令事件越傳越失實,家長更擔心「家瞞唔到呢啲事o架啦,學校要與時並進,只有個別家長知,傳來傳去之後,學生冇受傷都傳到變受傷」,她希望學校增加透明度,加強與家長溝通。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