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通脹的蔓延軌迹 - 利世民

利字當頭:通脹的蔓延軌迹 - 利世民

最先感受到通脹壓力的人,往往就是在供應鏈最上流的,然後價格的壓力從上而下,到了最下流的消費者都覺得百物騰貴,經濟周期也正式步入破壞性的階段。
06年伯南克上場,我老早批死了這個通脹鴿派,會搞惡美元。若不是朋友提醒,我也記不起,原來當時我已提出,港元掛鈎在這個聯儲局,一樣會破壞港元購買力。那時,通脹還未浮面,不過,原材料價格已升了不少。

供應鏈上流 最先感通脹

當時,有個前輩問我:「通脹真的出現嗎?」這位前輩做工廠,但他的產品卻以公價發售,而且十多年來都沒有改變過零售價。所以,他憑經驗直覺相信,原材料價格未必會完全反映在一般消費者的面前。
接下來,07年的後半,前輩的企業被迫要大幅削減開支來「博打個和」;08年,在經濟衰退和轉型的雙重打擊下,捱個死去活來;09年,可能是最好的時光,但又不算太理想;2010年是超現實的一年,上半似08,下半似07。到了今日,前輩的產品,零售價仍沒變過。
這個真人真事,說明了一個分析宏觀經濟現象的普遍盲點:物價指數的統計反映不到濫發貨幣的真正問題。
事實上,在消費者感受到物價的上升之前,整個供應鏈可能已經壓縮了好一段日子。當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之下,供應鏈的壓縮可能發生在一個我們從來都沒有了解過的地方。
在過去三年裏,這個營運效率的提升,已幾乎完全發生在美國。這解釋了為甚麼美國失業率一直居高不下,可是部份咬緊牙關的企業,仍可撐起盈利數字。
不過,近半年來美國的零售物價也開始上升,可能,我們終於也要面對現實了。

利世民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