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宅男女:別殺死好奇B

家宅男女:別殺死好奇B

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鄒凱詩「閱孩無數」,實情是她的寶貝在去年才出世。攬着BB,育兒理論不再是專業知識,而是切身感受:「感覺好得意,對小朋友有了新認識。」平日給怪獸家長的防治港孩之術,乖女身上管用乎?

記者:蔡慧敏
攝影:伍慶泉

實現理論很奇妙

鄒凱詩(Daisy)的B女名字叫泳浠:「她欠水嘛。」對很多家長來說,命名理論跟「專家的話」一樣,都是「寧可信其有」。但對Daisy來說,看着B女成長,把書上的理論一一實現,感覺相當奇妙。泳浠現時只有10個月大,已體驗了「好奇是學習的動力」,「性格有部份是天生的,例如她天生八卦好動,7個月大時便開始周圍爬,同齡的BB到現在都未開始哩。」在阿媽眼中,自家BB一定是最精乖伶俐。但殘酷的是,小朋友的好奇心會隨着年月消磨,而家長、學校往往是兇手:「BB接觸新事物時,會看家長的反應、會望向你,你笑,她就會放心去試。」近年出現了一些疑似有潔癖、上體育堂時不肯席地而坐的孩子,究其原因都是因為家長太緊張:「好多家長都強調要洗手、嚴禁周圍爬,令『清潔很重要』的諗法根深柢固。」

■老一輩認為BB哭鬧便由他,一喊就抱太黐身。但Daisy說不能這樣對待1歲以下的BB,因為抱抱是安全感的來源。

SayNo的技巧

太緊張的另一種表現是「唔鬧得」。但Daisy見過很多求助個案,都是「五行欠鬧」的結果:「他們去上興趣班,可能被導師輕責,結果從此便怕了、不肯去上課。其實問題在於一直沒有機會被責罵。」而且責罵也有技巧:「有些責備是有意思的,有些沒有。例如泳浠最愛撕紙,搣爛我還未看的雜誌,但她是不會明白這是不對的。如果她搞電掣,就要好明確的sayno,因為我們有責任保證佢安全。」對於幼兒,sayno的方式要貫徹始終,切忌一時好認真,一時笑騎騎,否則再鬧都是石沉大海。到再大一點,如果孩子明知故犯,便需要認真責備:「有錯要即時鬧,而且鬧得具體,解釋為何不可這樣。切忌舊事重提,把以往積下的怒火一併爆發。」當然,「死蠢」之類的人身攻擊、與其他小朋友比較等,都要避免。父母對管教方法亦要有共識:「好多產後抑鬱的個案,除了因為事前冇諗過湊BB有咁多細節,結果奶奶、老公一人一句,人人意見不同,造成好大壓力。」

■手印和腳印見證了匆匆而逝的10個月。

投訴令價值觀褪色

縱然熟讀育兒心法,但Daisy說世上沒有一套完美的育兒方式:「我自己傾向民主一點、最重要是給她安全感。雖然成日教人,都要警惕自己係咪做到。」她抗拒「非名校不入」的價值觀,課外活動太多亦是本末倒置:「游水,只要識就可以了,不用一周訓練多日。其實細路最開心不外乎是你跟他一起玩,而不是對着教練。」不會蝶式對人生無甚影響,但禮貌、尊師重道、坦誠、感恩、同情心卻是必須,但投訴文化卻令這些價值褪色:「改錯簿,家長第一時間投訴,既然媽媽可以挑戰老師,細路也不再尊師重道了。」問題兒童越來越多,但問題家長更多。Daisy傾向讓女兒念國際學校,非為了在英文中浸淫,而是希望她能保持正面的學習動機:「暫時係咁諗,但唔排除將來會因為壓力而改變啦。」

■BB對玩具都是三分鐘熱度,小貓是泳浠今期的新寵。

■DIY玩具,綠豆沙槌每個年代都適用,用手帕代替紙巾盒,便可長掹長有。